返回
顶部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 专题专访

都在悼念杨绛先生,谁还记得她笔下的那位化学家?

发布时间: 2016-06-07 11:04:01   试剂信息网

导读:  高崇熙先生是近代化学教育奠基者之一,为中国化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他的名字在今天却已鲜为人知。只有从杨绛先生的文章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他无奈凄婉的人生悲剧——


杨绛:忆高崇熙先生——旧事拾零... 1

高崇熙先生 简介... 2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仙逝,享年105岁。

     在深切悼念杨绛先生之时,笔者不禁又想起了她笔下一位令人唏嘘感慨的化学大师——高崇熙先生。

高崇熙先生是近代化学教育奠基者之一,为中国化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他的名字在今天却已鲜为人知。只有从杨绛先生的文章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他无奈凄婉的人生悲剧——

 

杨绛:忆高崇熙先生——旧事拾零

      高先生是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大家承认他业务很好,可是说他脾气不太好,落落难合。高太太善交际,所以我们夫妇尽管不善交际,也和他们有些来往。我们发现高先生脾气并不坏,和他很合得来。

    大约一九五零年,清华附近建立了一所化工厂,高先生当厂长。他们夫妇迁进工厂,住在简陋的办公室一般的宿舍里。我们夫妇曾到他新家去拜访过两次。

    一九五一年秋,一个星期日,正是晴朗的好秋天,我们忽然高兴,想出去走走。我记起高太太送了我鲜花,还没去谢谢她。我们就步出南校门,穿过麦田,到化工厂去。当时三反运动已在社会上发动起来,但是还没有转为思想改造运动。学校里的知识分子以为于己无涉,还不大关心。

     我们进了工厂,拐弯曲折,到了高氏夫妇寓所,高太太进城了,家里只高先生一人。他正独坐在又像教室又像办公室的客堂里,对我们的拜访好像出乎意外,并不欢迎。他勉强请我们坐,拿了两只肮脏的玻璃杯,为我们斟了两个半杯热水瓶底带水碱的剩水。他笑得很勉强,和我们酬答也只一声两声。我觉得来得不是时候,坐不住了,就说我们是路过,顺道看看他们,还要到别处去。我们就起身告辞了。

     高先生并不挽留,却殷勤送我们出来:送出客堂,送出那条走廊,送出院子,还直往外送。我们请他留步,他硬是要送,直送到工厂的大门口。我记得大门口站着个看门的,他站在那人旁边,目送我们往远处去。

我们俩走入麦田。

我说:“他好像不欢迎我们。”

“不欢迎。”

“所以我不敢多坐了。”

“是该走了。”

我说:“他大概有事呢,咱们打扰他了。”

“不,他没事,他就那么坐着。”

“不在看书?”

“我看见他就那么坐着,也不看书,也不做什么事。”

“哦,也许因为运动,他心绪不好。”

“我问起他们厂里的运动,他说没什么事,快完了。”

“我觉得他巴不得我们快走”。

“可是他送了又送。”

这话不错。他简直依依不舍似的,不像厌恶我们。我说:“也许他简慢了咱们又抱歉了。”

“他也没有简慢。况且,他送出院子不就行了吗?”

      我们俩自作聪明地捉摸来、捉摸去,总觉得纳闷。他也不是冷淡,也不是板着脸,他只是笑得那么勉强,那么怪。真怪!没有别的字可以形容。

      过了一天,星期二上午,传来消息:化工厂的高先生昨天自杀了。据说星期一上午,工间休息的时候,高太太和厂里的一些女职工在会客室里煮元宵吃呢,回隔壁卧房见高先生倒在床上,脸已变黑,他服了氰酸。

      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他大约正在打主意。或者已经打定主意,所以把太太支使进城。

      事后回想,他从接待我们到送我们出工厂大门,全都说明这一件事,都是自然的,只恨我们糊涂,没有及时了解。

      冤案错案如今正一一落实。高先生自杀后,高太太相继去世,多少年过去了,谁还记得他们吗?高先生自杀前夕,撞见他的,大概只有我们夫妇俩。

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

高崇熙先生 简介

    高崇熙(1901—1952),字仲明,河北雄县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班后,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在V.Lenher教授指导下,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教授。

    高崇熙一生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对Se2Cl2的研究。自从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Berzelius)于1818年由硒、氯两元素直接合成Se2Cl2后,化学界普遍认为产物遇水分解而不得与水接触。而高崇熙却先后用8种新方法试验,证明Se2Cl2可在含70%水的体系中制备出来。

    1928年,高崇熙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他虚怀若谷地指出:“我自己虽是一个化学家,但决不是全才,所以各门主要课程都要请专家来教,这样才能博采众家之长,不存门户之见。”秉持这样的理念,他邀请当时国内著名的化学家张子高、萨本铁、黄子卿等人前来任教,为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0年代初,清华大学筹建化学馆,从大楼的设计施工到安装电气、上下水、煤气发生罐及管道、通风系统等,高崇熙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可以说,清华化学馆的一砖一瓦,都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

     高崇熙执教清华化学系(含西南联大)27年之久,为中国化学事业培养出了无数优秀人才。他的学生中有27人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中国化学试剂生产的落后面貌,他潜心研究、无私奉献,终于研制成功了Tyrex 硬质玻璃,结束了化学硬质玻璃仪器依赖国外供应的历史。同时他还身体力行,主持创建了北京新华试剂研究所,1958年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试剂生产厂——北京化工厂。

     然而,正当高崇熙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前行时,却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横遭批判。1952年2月,他在家中服用氰酸自杀身亡,享年51岁!

     四年之后,周总理领导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时,大家才想起高崇熙来,著名化学家傅鹰惋惜地评价——

“高先生受不住折磨死掉了。他一死,我国的无机化学便失掉了识途老马。现在我们在定科学规划的时候,便深感这一门学科带路无人。”

   

来源:化学人生

编辑 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