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专题专访

著名化工专家余国琮院士逝世

发布时间: 2022-04-07 13:57:01   试剂信息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6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余国琮,1922年11月18日生于广州。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天津大学教授、化工学院名誉院长、化学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余国琮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特别在精馏理论和技术方面,如开拓过程与设备合一的模拟放大理论,多变参数动态精馏理论,气液界面现象以及高效填料塔新技术等,均取得成果。


他被称为“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等。他曾说:“从事科学研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做大事。”

余国琮,1922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州市,原籍台山。1939年秋,他在香港考区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3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4年余国琮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就读,1945年底获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秋,余国琮获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应邀留在该校化工系任教,并继续进行科研工作。他先后任讲师、助理教授,曾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化工热力学、传质分离过程等多门课程,并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余国琮以到香港探亲为名,余国琮避开美国政府的注意,毅然返回祖国,是首批归来的学者之一。回国后,他应邀到唐山工学院成立不久的化工系任教授、系主任。

1952年夏,全国院系调整,余国琮随唐山工学院化工系一起,调任天津大学,负责筹建“化工机器与设备”专业。1961年,他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加我国自行研制生产重水的攻关工作,并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精密精馏,取得了关键性的成果,为建立我国的重水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我国精馏分离学科的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为我国化工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余国琮曾任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

余国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7项奖励,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1年余国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9年5月28日,余国琮的实验室迎来了一位贵客。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大学视察,重点考察了余国琮所在的重水浓缩研究实验室。他紧紧握起余国琮的手:“我听说你们在重水研究方面很有成绩,我等着你们的消息。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


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也称为氧化氘。乍看上去,重水跟普通的水非常相似,但它在原子能技术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空间。制造核武器,就需要用重水来做核反应堆的减速剂。


余国琮使命在心,奋勇攻关,终于提取出了纯度高达99.9%的重水,解决了新中国核技术起步阶段的燃眉之急,为“两弹一星”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开发的浓缩重水的“两塔法”技术作为我国唯一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一直被沿用至今。


余国琮不仅突破了“卡脖子”的技术,还发展出一支宝贵的技术人才队伍。他和同事成立的“稳定同位素专门化”专业,培养了四届40余名毕业生。

余国琮帮助大庆油田解困的故事,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庆油田斥资从美国引进一套先进的负压闪蒸原油稳定装置。如果运行顺利,这套装置一年可创利润50亿元。


然而,装置投产后,轻烃回收率一直达不到生产要求,美国公司副总裁带着专家来,调试了2个月,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干脆赔偿了一部分钱了事。


但是大庆人看着急啊!装置一天不能正常运行,就在流失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终于,他们慕名请来了余国琮团队。


余国琮带着助手王世昌等人赶赴现场,对装置中的一些结构进行了修改,对一些运行参数进行了调整。结果,轻烃回收率不仅达到原设计指标,还超过了预期。同时装置的整体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整个大庆油田都为之震动!


自此,余国琮就成了著名的“主刀医生”,专门给大型装置做“手术”。


余国琮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为我国化工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劳。


他的丰硕研究成果,成就了世界上开展精馏基础研究最为深入的学术机构之一,促成了为期近十年的中英合作研究。


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催生了一系列应用技术,在我国化工、石油化工、炼油以及空分等大型流程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和成功的应用。


进入耄耋高龄后,余国琮依然不落征帆,继续耕耘在科教园地。80多岁仍站在讲台上授课,90多岁仍然伏案工作。


他这一生,漫长、充实,而得其所哉。

讣 告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忠诚的爱国民主人士,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政协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民进中央第五届、六届、七届常委,民进天津市第四届、五届、六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七届委员会主委,第八届、九届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6日12时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余国琮同志1922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起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匹兹堡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匹兹堡大学任教,1949年在美国参加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担任第一届理事,1950年入选美国科学家名录,同年夏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返回祖国,在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化工系工作,是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1952年起在天津大学化工系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天津大学化工机械教研室主任,化工系、机械系副主任,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余国琮同志是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在精馏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领域做了系统性、开创性工作。他提出了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和浓缩重水的“两塔法”,解决了重水分离的关键问题,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面向我国经济建设重大需求,开展大型工业精馏塔新技术研究,奠定了现代精馏技术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技术”,完全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有力促进了我国石化工业跨越式发展。他致力于化工基础理论研究,提出汽液平衡组成与温度关系理论的“余-库”方程,开创了计算传质学新研究领域,引领了化工分离学科领域发展。他是我国杰出教育家,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坚持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先后培养了博士生、硕士生近百人,为我国化工领域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余国琮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平易近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化工泰斗和慈祥的师长,是我国化工界、高等教育界和天津大学的重大损失。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弘扬余国琮同志的高尚品德和行为风范,继续把天津大学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天大品格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遵照余国琮同志本人及家属意愿,丧事一切从简。告别仪式定于4月8日(星期五)上午9时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

        特此讣告。

        联系人:王  军,13821136164

        韩远彬,13752786465

        王  越,13516187325

        传  真:022-27403389,

        022-27405035(自动)

        邮  箱:hgoff@tju.edu.cn

                                        天津大学

                                    2022年4月6日‍


余老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光明日报 科学网 天津大学 双一流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