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政策要闻 > 正文
我和三位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同坐一张会议桌
80后新秀和30后、40后的诺奖前辈在桌布上聊出“化学反应”: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触摸到科学的历史,“我和三位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同坐一张会议桌!”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论坛结束后,记者找到姜雪峰时,他依旧沉浸在难以言说的喜悦之中——要知道,能同时和三位诺奖得主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机会可真是千载难逢,更别说,这三位诺奖得主还恰好都和他同属化学研究领域!

这几年来,姜雪峰在化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颇为瞩目。80后的他不仅获得了国内外大批化学奖项,还因为对硫化学的突出贡献,去年,他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选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代言人。但科研钻研得越深,姜雪峰发现,自己的困惑也逐渐多了起来。为了能充分利用机会向老前辈们讨教,他在心里掂量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对科研本身的思考,另一个则关乎化学的未来发展。没想到,老前辈们不经意的几句话却给姜雪峰留下了诸多感怀。https://v.qq.com/x/page/k003289035a.html

▲姜雪峰

“其实,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本身的追求,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这种感觉太神奇了。”姜雪峰说,其实,这三位老前辈都是30后、40后,他们自身就是一部化学的“活历史”。姜雪峰直言,“与他们交流,就像是‘在时空中穿梭’”。

论坛结束后,他的桌布上留下了“Wonderful&difficulty”

“生活是美好又艰难的。”讨论快结束时,坐在姜雪峰身边的罗伯特·胡贝尔总结式地感叹说。他因为细菌的光合作用中心之蛋白质复合体的三维空间结构而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给姜雪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自觉得,他提起记号笔,在桌布上写下了“Wonderful&difficulty”。

▲姜雪峰的桌布

“是的,是美好的,同时又是带着艰难的。”接受记者采访时,姜雪峰特地强调了“同时”。

这几年里,他在“硫的小世界”里的不断攀高,可也有了甜蜜的烦恼:科学普及与科研突破都需要全神贯注,在时间的分配上难免会有小的冲突。“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也很乐意做好科普、教育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化学、感受科学之美,可我更想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突破硫化学的每一个瓶颈。”姜雪峰说。

事实上,科学故事虽然精彩,但科研本身总是清寂的。姜雪峰讲起了诸多听闻过的科研轶事:为了不让半夜冒出来的科研灵感跑掉,有些科学家直接在办公室安了床,有些则把走廊里的沙发当成了“行军床”……他特别提到了今年因锂电池而获诺奖的97岁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其实,早获得诺奖肯定之前,老爷爷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否定,他那种为了理想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最有价值的‘硬核’,这却往往被忽略了。”

姜雪峰强调,相比科学成就所带来的荣誉,科学背后的探索精神、坚持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姜雪峰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当年他选择硫作为自己研究方向时,也曾遇到“不被看好”、“太小众”的窘境,毕竟作为一个相对“老”的研究领域,有关传统硫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不如新兴学科那么容易出成果。“我认为,文章、奖项、荣誉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副产品’,关键要看这个研究本身有没有价值。”姜雪峰说,不忘初心,不忘科学初心,将是他一生反复自省的主题。

前辈们跨界创新的故事,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其实,我在你这个年纪时,根本想不到自己会获得诺贝尔奖。我还觉得我的研究课题很难做成呢!”讨论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的一句话,让姜雪峰大吃一惊。“为什么又最终做成了呢?”姜雪峰追问道。

“不停地做。而且这得感谢其它领域科技的发展。”谢赫特曼说。原来,当年受制于物理硬件的限制,谢赫特曼所提出的“准晶体”因为一直未被“看到”而屡受质疑,甚至还被赶出了研究团队。不过随着核磁、单晶体检测等物理技术的发展,最终证实了谢赫特曼的发现,并在201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肯定。

“这体现了交叉科学的重要性和强大啊!”姜雪峰感叹说,近年来,在思考如何开拓硫的更多可能性时,姜雪峰找到的答案也是跨界。“硫作为人体中六种最为重要的常量元素之一,它可以和生命科学结合,解释生命现象,变成治病救人的药物;硫独特的光电特性,还可以与材料学合作变成有机光电材料;锂电池的负极中也有硫的影子;硫聚高分子不断展示独特聚合物性质;石油脱硫充满矛盾挑战……”姜雪峰兴奋得说道,“你看,它的潜在应用如此广阔,却有那么多合成问题没有解决!”

如何将这些初步的想法再拓展成实际应用?这注定又将是一场漫长的科研旅程。基于此,姜雪峰对此次的青年科学论坛又多了一份期待:要知道出席的科学家可都是各自领域中的精英,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灵感火花,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有时候,我们需要在业内深耕;而有时候,我们却需要置身庐山之外。这看似矛盾,但辨证、多维、否定、重塑,才能让科学探索永立浪尖。”姜雪峰颇具诗意地说道。

曾在长跑中感悟科学与人生,这一次他奔跑的足迹留在了滴水湖畔无论再忙,酷爱跑步的姜雪峰还是会每天挤出一小时跑上10公里。这次来参加论坛,他也穿上了跑鞋,一大早到滴水湖畔跑一圈,体会“终点就是原点的哲学”。

▲姜雪峰的环湖跑

之所以热爱长跑,姜雪峰解释说,那是因为科学人生其实就是一场长跑,他每次都能在长跑中感受到内心的一种安静,这能帮助他理清思路、沉心静气。“没有人能永远一帆风顺,也许有的人开始的时候慢一些、也有的人跑着跑着摔倒了,可是在长跑中,这些插曲都微不足道,唯一能决定结果的是你能不能一直坚持跑下去、不放弃。”姜雪峰说。

坚持不懈是姜雪峰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在“一考定终身”的时代里,姜雪峰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但他积极努力和刻苦钻研,最终,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天赋,姜雪峰先后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相中,得以和最一流的青年才俊切磋学习。

如今已在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担任教授长达八年的姜雪峰,也把“坚持不懈”的精神贯彻到了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他常常告诉学生:一个人最幸福的事,就是选择喜欢的事情作为职业,可是,没有一份事业能够轻易达成,同学们,人生的过程就是要你不断经历考验与挑战,习惯、迎接并向往这个过程,不停止地前进。而幸福,就是在穿过漫长黑夜后,摘到星星的那种感觉。这既是长跑也是科学研究带给姜雪峰的哲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