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热点文章推荐】Cu-SSZ-13分子筛氮氧化物SCR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Cu-SSZ-13分子筛氮氧化物SCR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刘春红*1, 2,郑渭建1, 2,孙士恩1, 2,杜凯敏1, 2,胡晨晖1, 2,卓佐西1, 2,林贻超*3

(1. 浙江省火力发电高效节能与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1212.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1213.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01)

摘要


Cu-SSZ-13分子筛对于氮氧化物(NOx)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活性,其使用温度窗口宽(200~500 oC),高N2选择性和水热稳定性,可应用于移动源或者固定源的尾气脱硝。然而Cu-SSZ-13分子筛的SCR催化反应机理非常复杂,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例如对于Cu催化位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且有争议。鉴于此,本文系统阐述并讨论了Cu-SSZ-13分子筛氮氧化物SCR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Cu-SSZ-13分子筛中Cu位点的种类和在结构中的分布以及各自在SCR条件下所参与的化学反应,并对目前一些争议的实验结论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此类催化剂的设计提供参考。

引言

1986年,Iwamoto[1]发现Cu-ZSM-5分子筛可以作为高效的NOx还原催化剂以来,Cu交换的其他分子筛(如BEA型和Y型分子筛)的NOx催化性能也被研究[2]。然而,这些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不好,限制了它们在柴油车尾气脱硝等领域中的应用。近年,研究者发现Cu交换的CHA型分子筛,如Cu-SZPO-34Cu-SSZ-13,具有优异的水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使用温度窗口200500 oC[3,4]。相比于Cu-SAPO-34分子筛,Cu-SSZ-13分子筛具有更加优异的水热稳定性和NOx还原催化活性[5]。因此,Cu-SSZ-13分子筛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且具有宽温度窗口的新型氮氧化物SCR催化剂受到了大量的关注。
但是,Cu基分子筛脱硝催化剂反应机理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鉴于此,本文阐述并讨论了催化活性和水热稳定性均较为优异的Cu-SSZ-13分子筛脱硝催化剂的SCR催化机理,着重介绍了Cu-SSZ-13分子筛中Cu位点的种类和在结构中的分布以及各自在SCR条件下所参与的化学反应,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为后续此类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总结与展望

经过了近十年的研究,Cu-SSZ-13 分子筛内在的氮氧化物SCR催化机理从开始的争议中逐渐被揭示。现在普遍的观点是Cu-SSZ-13分子筛结构中具有两类Cu催化活性位点,分别是位于其六元环上孤立的Cu2+和八元环上的[Cu(OH)]+,这些活性位点受催化过程或者前处理过程所处环境的强烈影响,并会发生变化或者位置上的移动。基于这个观点,研究者们基于实验证据和理论计算分别提出了具体的低温和高温SCR的催化机理,其中部分的中间态也已经被时间分辨表征技术所验证。然而,Cu-SSZ-13分子筛氮氧化物SCR催化机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反应中间物种的捕捉工作。




目录

1 Cu-SSZ-13分子筛简介

Cu-SSZ-13SSZ-13分子筛中H+离子被Cu2+取代后的分子筛,其制备方法主要为离子交换法[6,7],也有一步法合成Cu-SSZ-13分子筛的报道[8]SSZ-13分子筛最早由美国雪佛龙(Chevron) 公司Zones1985年以专利的形式报道[9]

2 Cu-SSZ-13分子筛SCR催化机理研究进展

2.1 催化位点的探索

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者们尝试从实验和理论计算揭示Cu-SSZ-13分子筛的SCR催化活性位点。2010年,Fickel[11,12]基于同步辐射采集的高质量PXRD数据通过Rietveld精修研究了Cu-SSZ-13分子筛中Cu位点在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占有率。

2.2  催化机理的探索

2013年,Giordanino[17]通过红外光谱、紫外-近红外光谱研究了Cu-SSZ-13分子筛与N2CONO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揭示Cu-SSZ-13分子筛中Cu的存在形态。在红外光谱中,以N2为探针分子可以将微扰最小化,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的吸附位点,以CO为探针分子可以选择性地表征Cu+,而以NO为探针分子可以同时表征Cu+Cu2+

2.3 具体的催化反应路径

对于Cu-SSZ-13分子筛NH3-SCR的具体反应路径,研究者们分别针对高Cu负载量(两类Cu位点都被占据)和低Cu负载量(只占据六元环的位置)两种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反应路径。

3  总结与展望


引用本文刘春红,郑渭建孙士恩. Cu-SSZ-13分子筛氮氧化物SCR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J]. 化学试剂, 2020, 42(12): 1391-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