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 专题专访

记华东师范大学姜雪峰教授

发布时间: 2018-08-15 08:43:59   试剂信息网

——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首次出现的中国学者

 

导读:近期,华东师范大学姜雪峰教授,被第25届IUPAC国际化学教育会遴选为“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代表”。这位年轻的80后科学家获得过多项荣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霍英东”基金、上海市“东方学者”和“科技启明星”、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日本ACP Lectureship Award、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他是如何获得这么多国家级和国际级奖励的?他是如何走上冷门的硫化学之路的?他有着怎样的信念和责任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姜雪峰教授和他的硫化学的故事。

标签:绿色硫化试剂;硫化学;过硫化物

 姜雪峰在第十一届全国试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上作学术报告

姜雪峰被IUPAC评选为“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代表”

绿色化学之路风光无限

高效构建过硫化物及硫代酰胺的合成突破

工业4.0时代的绿色硫化学梦想

 姜雪峰在第十一届全国试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上作学术报告

据试剂信息网(全国化学试剂信息总站)报道:2017年9月,在第十一届全国试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上,姜雪峰教授作题目为“绿色硫化试剂”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全国化学试剂信息总站主办、《化学试剂》编辑部和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承办。姜雪峰教授的报告专业水平高,内容精彩生动。其报告中提到的绿色试剂创新发展,使与会人员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拓宽了新型试剂设计的思路。姜雪峰教授是中文核心期刊《化学试剂》的编委会编委。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姜雪峰教授

姜雪峰被IUPAC评选为“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代表”

2018年7月12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25届IUPAC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上宣布,华东师范大学姜雪峰教授被IUPAC遴选为“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代表”。

2019年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19年成立的世界上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化学组织)成立一百周年,同时也是由联合国确立的“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Periodic Table of Chemical Elements,简称IYPT)。为了庆祝这场化学盛事,IUPAC与International Younger Chemists Network (IYCN) 将以“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的形式,自2018年7月开始到2019年7月从世界范围征集提名,通过每月评选,向世界介绍118位优秀青年化学家,并形成一张“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入选者将覆盖与化学相关的多种工作岗位(科研、教育、科普等)和创新领域,代表化学学科在下一个百年的发展方向,体现IUPAC的使命与核心价值观。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新闻中心)

 绿色化学之路风光无限

在上海市科委组织的面向青年科技启明星等群体对高峰学科建设的征求意见会上,姜雪峰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不应盲目跟从国际热点来确定我们的研究方向”的观点,这一观点让人眼睛一亮。

姜雪峰1980年12月26日出生于甘肃兰州,是家中独子,爷爷是跟随国家“一五”期间兰炼、兰化重点工程项目,支援大西北来到了兰州,父母都在西固区从事与化工发展相关的工作。姜雪峰从小耳濡目染于这样的“化学化工”环境,“感觉喝的黄河水都带有‘化学科学’的味道,对化学、化工有一种隐隐的感情”。姜雪峰初中以前上的都是厂矿子弟学校,中考时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甘肃省兰州一中。在高中,他真正接触到了化学,化学反应中涉及的神奇现象和可解释的反应机理以及分子转换可以组成新物质的过程让他十分着迷,冥冥之中就觉得身体里有某种“化学基因”,骨子里就跟化学有缘,那个时候他就认定了学习化学的目标。

高考填报志愿时,姜雪峰毫不犹豫地选择化学专业,并且注明学校可以服从调剂而专业不服从调剂。当时这种情况很少,因为很多人都不想学化学。这样的选择导致他并没有考到理想中的大学,而调剂到了西北大学化学系,当时父母和一些亲朋好友觉得他可以考虑复读一年再考,但他考虑到虽然学校不够理想,但专业还是他热爱的化学专业,而且西北大学的化学研究是十分扎实的,最后还是决定入读西北大学。日后的事实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对的,西北大学的老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养非常重视,他四年总成绩全年级第一,本科阶段的学习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化学基础。除了学业,姜雪峰的大学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他是学院的团总支副书记,这段经历也历练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统筹兼顾能力。姜雪峰所在的化学学院每年有五六个对外保研名额,可以选择的院所和学校有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理化所等,他咨询了老师们的意见,再根据兴趣,选择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虽然大学的老师告知有机所读博会比较苦比较累,但他还是听从内心,开启了有机化学的求学之路。由于本科时就以第一作者完成了“sp3碳氢键溴化”的工作(后发表于Tetrohedron杂志),因此顺利通过了研究生的入学面试。

2003年一进入上海有机所,姜雪峰就感觉到了压力,因为来到这里的都是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化学系同学,而且即将面临选导师的难题。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如果不够优秀,可能就不能进入心仪的导师研究团队。经过第一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基础实验操作的训练,他有幸进入了麻生明院士的研究团队。当时,联烯烃环化和官能化是该团队非常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姜雪峰进入课题组时正是麻院士带领团队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的当口。在导师指导下,姜雪峰选择了涉及联烯的一些可控性环化反应体系作为博士论文的工作。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涉及联烯的一些可控性环化反应研究》,是一部长达几百页的16开打印本。这篇博士论文获得了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5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等。姜雪峰在硕博连读的5年里共发表了17篇文章,并获得了多个荣誉,如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标兵、中国科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等。

2008年姜雪峰博士毕业时,拿到了世界上多个高校、研究所的Offer,他最终选择了在加州圣地亚哥的斯克利普斯(Scripps)研究所做博后研究。作为美国顶尖的生命科学私立机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生物、医学、化学研究在全美名列前茅,研究所里更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反应方法学和天然产物合成是有机化学的两大方向。姜雪峰在有机所做了关于金属催化的系统性研究,出国以后他想在天然产物合成领域进一步学习思考,因此选择加入被称为“天然产物合成的King”的尼科拉乌教授(K. C. Nicolaou)的研究团队。刚进入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时,姜雪峰也跟最初进入有机所一样,感到了新的压力,因为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同学,同时面临学科领域研究方式的大调。当然,强者汇聚的地方学习和研究的氛围也特别好。姜雪峰的实验室在三楼,而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Barry Sharpless)的办公室就在二楼。在这里可以跟世界顶级学者经常见面,可以跟科学的大师探讨问题,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让姜雪峰能以世界的高度和视野来重新思考有机化学。此外,研究所的成员会带着各自的“特色饭菜”在午间进行头脑风暴,共同突破难题、畅想未来。姜雪峰博士后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活性复杂天然产物分子合成和化学生物学作用机制。他与团队成员通过总步骤80多步合成出了具有9个手性中心、含有烯胺不稳定侧链的十九元环内酯,这是一种从海藻细菌叶柄粘球菌里分离出来,在纳摩尔级别具有多种抗癌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同时它可以通过与肌动蛋白的结合阻止肌动蛋白聚合影响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形成。这个十九元环内酯天然产物合成耗时一年半,是世界上首次全合成,并进行了相关化学生物学探究,揭示了十九元单体与三十八元二聚体之间的阻聚效应差别。研究成果2011年发表在了《德国应用化学》(ANGEW)上,姜雪峰的关键贡献以及所起到的作用,让他成为这篇重要文章的第一作者。《自然化学生物》杂志对这一工作给予了大幅评论,高度评价这个分子高效的汇聚式合成对该类天然产物和药物探索的重要意义。

2011年,姜雪峰博士后工作即将结束,他面临着留在美国工作和回国两种选择。但他出国前就已经考虑好要回国发展,并且要走学术道路。此时国内发展迅速,不但国家非常支持科技创新,并且相关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产业快速发展给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他很自然地选择回国发展,而且最佳选择是上海。当时姜雪峰的导师麻生明院士已在华东师范大学打造绿色有机化学团队,姜雪峰幸运地加盟了华东师范大学绿色化学重点实验室。

惜才如金的华师大在姜雪峰一回国就聘其为研究员,这一职衔与教授同等待遇,包括华师大在内的上海多所高校都设立了研究员岗位,以为那些教龄不足甚至没有教龄的研究人员提供一种通道,这也是高校在人才政策上的一种突破。回国的最初几年里,招生、搭建实验室、选课题选方向等都是必须直面的挑战。这其中尤其是如何应对选题的挑战,姜雪峰显示了他不同一般的见识和能力。姜雪峰把选题视为是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和目标,而不仅仅是增加几篇文章和几个头衔或荣誉。

深爱化学的姜雪峰骨子里有一种想为化学正名的强烈意识或者说责任感。在他看来,虽然不可否认化学存在安全性和污染性等问题,但不应抹煞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对化学本质的理解迄今还比较有限,一旦对化学的本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现在化学的负面效应是可以得到抑制和更新的。目前很多化学界的有识之士正在大力推动绿色化学或者化学过程的绿色化,姜雪峰也是较早意识到这个大背景和趋势的研究者。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选择课题方向时,姜雪峰就把目标定位在如何研究出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很快他就想到了从硫着手来切入这个探索,这也就是他这几年在力推的硫化学。

硫不是热点,而且还是一种看似被化学家搞清楚的“老”化学。可是姜雪峰认为硫是看似清晰,但深度思考时问题棘手,未来核心产业需求广阔。硫通常被认为是“有污染”的化学,有恶臭,易氧化、毒化金属,但其实硫在人类发展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血红蛋白就是硫铁键结合传输氧气的重要生命分子,DNA中广泛存在的二硫桥键成为形成其二级螺旋结构的重要因素,有机硫也是抗菌消炎抗肿瘤的功臣,著名的抗菌素青霉素、头孢等药物里都有硫结构。也就是说,一方面硫至关重要,但自身却存在较多棘手问题,也是因为后者,世界上专门系统性研究硫化学的课题组非常少。基于上述原因和考虑,姜雪峰觉得这应该是当代化学需要直面的问题。他决定迎难而上,切入点首先是解决硫恶臭的问题。通过从无机硫向有机硫转化的理念,引入高附加值功能分子,再逐一解决水相转移、可见光催化、氧气氧化方式等问题。姜雪峰课题组已在实验室以及放大规模的实验中大幅降低甚至基本克服了硫的恶臭、易氧化和毒化金属催化这些长期困扰化学的老大难问题,这也为低附加值的硫元素转换成高附加值的功能分子奠定了基础。

目前,由姜雪峰研究团队开创的硫化学研究已经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的论文也开始多起来,一些企业也在采用姜雪峰他们研制的硫化试剂和硫化方法做药物修饰和药物发现,实际应用进一步证明这种硫化试剂稳定、安全、无毒、无害,几乎没有恶臭。含硫药物的合成工艺也在进一步优化中,下一步是建立产业化。2015年,美国化学会邀请姜雪峰担任泛太平洋硫化学会议的共同主席,这一举动也表明中国学者对硫化学的开拓性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来源:世界科学—今日启明星2017.10.29)

高效构建过硫化物及硫代酰胺的合成突破

2015年姜雪峰课题组报道了以两种廉价无臭的含硫“无机盐”亚磺酸钠盐(RSO2Na)和硫代硫酸钠盐(RS2O3Na)为原料,通过价态归中策略构建过硫(Chem. Commun., 2015, 51)。2016年又发展了一类新型稳定无臭双硫化试剂(RSSAc),通过与各种金属试剂发生氧化偶联构建非对称过硫分子(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2018年再次在《自然-通讯》(X. Xiao, J. Xue, X. Jiang, Nat. Commun., 2018‚ 9) 上报道了第三代新型的亲电过硫试剂(RSSOMe),通过该试剂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非对称过硫(R1SSR2)化合物。第三代新型的亲电过硫试剂(RSSOMe)可以用于温和条件氮杂过硫(R1R2NSSR3)以及三硫(R1SSSR2)化合物合成,实现一系列天然产物、药物、生命单元分子(糖、氨基酸、寡肽、维生素、磺胺药物)的后期修饰,为新型多硫药物的发现提供了重要途径。

同时还围绕新型硫化试剂,发展与硫转移反应的系统性建立。先后实现分子内硫转移(Org. Lett. 2013, 15)、分子间硫转移(Org. Lett. 2014, 16)、转胺为硫(Org. Lett. 2014, 16)、水相硫化(Chem. Commun. 2015, 51)、光致硫化(Chem. Eur. J., 2015, 21)、氧化硫化(Chem. Commun., 2015, 51)、硫酰胺化(Org. Lett., 2016, 18)、插羰硫化(Org. Lett., 2016, 18)、硫碘交换(Org. Lett., 2016, 18)、硫碘插入(Chem. Commun., 2017, 53)、调控硫化(ACS Catalysis, 2017, 7)、硫代内酯(Org. Chem. Front., 2018, 5)、光介导硫(Chem. Asian J., 2018, 13)、碳氢硫化(Chin. J. Chem. 2018, 36)、含硫多肽(Chin. Chem. Lett., 2018,29)等硫化新方法,可以经济性、高兼容性地对药物进行无官能团保护的直接后期硫化修饰,方便快速地得到含硫类药物分子库。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8.06.21)

硫代酰胺(Thioamide)结构作为重要的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药物和天然产物分子中。与此同时,它还是构建各类含硫杂环(如噻唑、噻唑啉、噻唑酮等)最重要的前体之一。然而,多年来的传统构建方式都是运用成本较高、原子经济性较差、稳定性较低、具有较大气味的劳森试剂,一些依托于底物的改良方法也都无法全面实现烷基硫代酰胺的制备。因此,如何高效、绿色、多样性地合成硫代酰胺类化合物一直是有机硫化学家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姜雪峰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运用无臭、稳定、廉价的无机硫构建各类功能有机硫结构。最近,他们再次运用硫原子转移(SAT)策略,选择硫化钠为硫源,与醛和甲酰基胺在氧化剂作用下,在水中同时实现烷基和芳基硫代酰胺类结构的高效绿色化构建。相比于传统的劳森试剂,该策略原料廉价易得、溶剂绿色环保、反应操作简单、条件相对温和、底物普适性广、产率较高、官能团兼容性良好,且成功实现了多种手性天然醛及药物分子的后期硫代酰胺化(Late-stage Thioamidation)。对照实验进一步揭示了亚胺中间体过程,硫化钠在体系中即作为硫源又作为碱,这为后续硫原子转移构建碳硫双键奠定了重要参考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Org. Lett.)上。

(来源:X-MOL资讯,2016.03.25)

工业4.0时代的绿色硫化学梦想

———药明康德专访姜雪峰教授

药明康德:硫元素与硫化物质对于生命演化有哪些重要意义?

姜雪峰教授:硫化学对于生命本源的探索有非凡的意义。自然界与银河系的硫化物丰度并不算高,生命体却能将各种形态的硫富集:硫元素并不是生物大分子的主要成分,却与碳、氢、氧、氮、磷元素构成了人体中六种最为重要的常量元素。硫元素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生命元素,是因为其在核酸和蛋白质分子形成、血氧传输、人体能量代谢等大量生命现象中的生化反应中充当还原剂、稳定剂。

自然界存在硝化菌、铁细菌、一氧化碳细菌等多种无光合作用的自养型生物,但它们都无法支撑独立的生态圈群落。至今,人类只在海底热泉的火山口,发现完全以硫化细菌为食物链基础、与光合作用生态圈迥然相异的生命体系。很多学者形成的共识是生命的初始舞台诞生于极端的地质环境,因为一马平川的环境很难产生剧烈的物质转化与化学反应,只有星球撞击、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才能孕育丰富的地貌与生命的火花。而海底热泉的极端生态,很可能与地球形成的早期环境类似,无疑是我们探索生命本源的极佳样本。

硫元素对于人的饮食健康也非常重要。榴莲、洋葱、大蒜这些有着“怪怪味道”的果蔬富含硫化物,其实是大自然因地制宜赐予人类的保健品,可杀菌消炎、活血化瘀、促心肺功能、抗血管老化。比如,有两种重要的硫化物,具有强大的解毒和免疫调节作用:二甲基砜(MSM)对于镇痛消炎、疏通血管、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促进糖类物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含有硫巯基的谷胱甘肽(GSH)则具有广谱解毒功能,也是人体细胞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可通过持续清除自由基的方式,保护众多含巯基蛋白酶的活性。

药明康德:请您介绍一下人类应用硫化学的历史和现状各有哪些亮点。

姜雪峰教授:单质硫磺作为一种重要化学材料,很早就被人类发现并使用,起初应用于熏香漂白、洗发去屑。中西方许多著名温泉中都富含硫磺,古代西方一些公共浴池也直接利用硫磺消毒。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开发天然硫磺矿藏,用于四大发明火药的制造。

如今,人们更加认识到硫元素价态丰富,可形成结构多样的化合物。硫化物是当代许多畅销药物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小分子药物合成中,含有硫元素的基团是抗击不少病原体的活性位点,比如青霉素、头孢、磺胺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同时,过硫键广泛存在于生命体中,和青蒿素中的过氧桥一样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也具备抗真菌、病毒、原虫的潜在药用价值;过硫键还是抗体偶联药物(ADC)中常用的连接子(Linker),以缀合大分子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形成对肿瘤靶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药明康德:您认为研究和发展绿色硫化学的挑战与机遇有哪些?针对无机硫替代有机硫的绿色试剂,您的团队还提出了新颖的“面具策略”,请您介绍一下。

姜雪峰教授:不少硫化物(比如硫巯基化合物)散发强烈的刺鼻恶臭,虽然没有让所有化学家望而却步,但确实使硫化学的发展、应用和生产受到严重阻碍。其实,由于硫的孤对电子化学性质活泼、价态丰富,也导致易氧化、容易使金属催化剂失活并终止催化循环,这些都是横亘在硫化学研究者面前的严峻挑战。但硫元素对于生命活动、医药和化工研发意义重大且前景广阔,我们应有的社会担当就是要在现阶段介入相对初级的研究项目,从而开拓未来的科学新领域和产业新方向。硫化学研究一旦解决相关的棘手科学问题,就可以同时实现两方面的突破。

从无机硫到有机硫的转换看似简单,但要跨越较多障碍,硫醚、过硫、亚砜、砜、磺胺等化合物的合成都需要不同的价态思考。我们努力针对不同类型的重要含硫有机物,设计建立几类多功能硫试剂,并建立起试剂的多样性使用规律,系统地打造绿色硫化学转化体系中的所有硬件和软件。我们希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目前已经完成了某些“路基”的铺设,希望未来这条绿色反应体系的康庄大道能被世界学界和产业所铭记。

面具策略的主旨即在硫化物反应底物上引入一个“面具”基团,恰到好处地控制该底物的多样性反应活性。可以在数量上控制“单硫”、“双硫”、“三硫”、甚至“四硫”的引入,还可以在氧化态上控制引入“硫醚”、“亚砜”、“砜”,针对多官能团药物修饰的不同需求产生“亲核硫源”、“亲电硫源”、“自由基硫源”的多样性功能,以满足不同药物的合成与修饰需求。我们继续运用“面具”理念,将作为“面具”基团的SO3分子引到裸露的巯基上:SO3分子可对硫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产生吸电作用,弱化硫对金属催化剂的毒化作用(电性要求);SO3分子的大位阻还可掩蔽硫电子轨道并避免其氧化自偶联(位阻要求);再者,SO3分子的电子共振效应可调节硫原子电子流向(共振要求)。这一概念利用无臭绿色硫化试剂,为过渡金属催化的硫化学带来了一系列新特性。

药明康德:这么看来,单独硫原子引入的一些瓶颈问题已经有了较好突破,那么你前面提到的其他形式的硫呢?

姜雪峰教授:举一个“过硫试剂”的例子:传统过硫键构建两个硫原子分别来自两种不同的反应对象,不仅限制反应效率和适用范围,还带来诸多硫巯基氧化不兼容、毒化金属催化的问题。我们团队至今已经设计了四代过硫化试剂,不同的“面具”让它们各自分别拥有了不同的属性。然而新的矛盾又再次出现:硫硫键键能远低于常见的其他化学键键能,反应活性极高,此时如何“保持弱键,断裂强键”便成了试剂成功使用的另一个挑战。运用“面具”的电子、立体以及偶极性质,依据动力学与热力学的交互调控,即可如我们所愿高兼容性引入敏感而有用的“双硫”。

最近,我们又在过硫结构的外端成功的装上OMe这个新型的“面具”,从而反转了电性,获得了更为广谱的亲电过硫试剂。随后的试剂使用探索表明,该类试剂可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与各类功能分子作用,获得与碳亲核试剂、氮亲核试剂、硫亲核试剂的多样性偶联,实现了多种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后期修饰,建立了丰富的多硫结构化合物库。这一过硫试剂的设计与建立,为更广阔的多硫生命现象解释和多硫药物发现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期待着“硫循环”藏宝图的全面展开。

利用多种策略,我们还对许多药物进行了无官能团保护的直接后期硫化修饰,从而筛选出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来那度胺的硫化衍生物,活性远高于来那度胺本身,且可以应用于对来那度胺无效的淋巴瘤细胞,目前该化合物正在做进一步生物利用度评价。

药明康德:工作之外您还有哪些爱好?对学习科研有哪些正面的促进效果?

姜雪峰教授:我喜欢跑步,长跑会带来独特的灵感思辨和感恩顿悟,全年无休风雨无阻地奔跑,在四季变换中感受天地自然的馈赠,冥想每个课题的困惑,感恩父母师友的激励。痛苦与挫折都是生命的张力,只有酸甜苦辣掺拌才是真实丰满的人生。不论平凡的你我还是闪亮的名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和挑战,只要尽力就已足够。

在一场又一场马拉松的较量中,一时的快慢和名次并不重要,每一个驿站都是人生的积淀。所以,坚持不懈而不轻言放弃,不应冒进却要步步为营:有时候当你为某一个科学问题朝思暮想却无法突破,貌似读书百遍又回到原点,然而每一次你回到原点的高度都会有所不同,许多科学突破正是通过这种螺旋式的上升来实现。在科研攀峰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不断制定明晰切实的小目标,也要珍视每一个灵感并在细节上保持耐心和平常心,即使小失败也可能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药明康德:绿色化学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您对硫化学的未来有哪些激情的畅想?

姜雪峰教授:化学工业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一些生产带来的污染和安全风险也日益受到关注。大家对化工产业缺陷的关注需要理性看待,对缺陷的批判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创造物质的化学挑战人类智慧与耐力的极限,要实现全面清洁和安全的合成体系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沉淀。

有机合成从19世纪发展至今,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却仍然存在诸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化学家几乎可以制备出所有人类想要的小分子,然而与功能性相伴的却是污染与安全风险两个痛点。如果我们为了合成某种药物去治疗100位癌症病人,而导致环境污染使1000位健康人面临患病风险,那一定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其实社会经济发展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正需要青年科学家重新审视合成化学的新需求。

多年来试剂绿色化和步骤经济化始终是我们团队的宗旨,希望能够最终构建从无机硫向有机硫转化的绿色硫化学体系,实现我们对“硫循环”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为打造工业4.0时代的环保无污染的医药生产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药明康德报道,2018-06-06  试剂信息网编辑p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