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简介
1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
天气预报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国际科学前沿问题。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田奇团队在天气预报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基于人工智能方法,他们构建了一个三维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称为盘古气象大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处理天气数据中的复杂过程,成功实现了精准的中期天气预报。该研究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解决天气预报问题上的突破。
盘古气象大模型的三维神经网络结构
2 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
人类基因组是生命活动的“密码本”,它控制器官再生和机体稳态,亦影响器官退行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在该密码本中,素有“暗物质”之称的非编码序列约占98%,其中约8%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为数百万年前古病毒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的遗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通过搭建生理性和病理性衰老研究体系,结合高通量、高灵敏性和多维度的多学科交叉技术,揭示在衰老过程中,表观遗传“封印”的松动将导致原本沉寂的古病毒元件被重新激活,并进一步驱动衰老的“程序化”和“传染性”。
古病毒复活开启衰老的潘多拉魔盒
3 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
昼夜节律紊乱与睡眠障碍、精神抑郁相关,严重时可导致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李慧艳、张学敏等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这一细胞“天线”样结构,每24小时伸缩一次,犹如生物钟的指针,初级纤毛可能通过调控SCN区神经元的“同频共振”调节节律,其机制与Shh信号通路密切相关。该“有形”生物钟的发现,对于理解生物钟的构造以及分子层面与细胞层面生物钟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初级纤毛——生物钟的“有形”指针
4 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碱土的过程。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其中高pH的苏打盐碱地约占60%。据估计,约5亿亩盐碱地具有开发利用潜能。长期以来,我们对植物耐盐碱性的机制认识尚有不足,阻碍了耐盐碱作物的培育和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等研究团队合作利用起源于非洲萨赫勒高盐碱地的高粱自然群体材料定位克隆到一个与耐碱性显著相关的主效基因AT1。该研究为综合利用盐碱地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利用AT1成果培育的甜高粱在宁夏平罗盐碱地生长情况
5 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DNA精准操纵
基因组编辑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基因组编辑在编辑精度、DNA操控尺度和灵活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限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联合北京齐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赵天萌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的大规模蛋白结构预测方法对基因组编辑新酶进行发掘。他们建立了基于三级结构的全新蛋白聚类分析方法,解决了利用单个AAV进行递送和大豆高效碱基编辑的难题。以上研究通过开展基因组编辑元件挖掘方法和技术体系创新,实现了对基因组的精准操纵,为作物改良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撑。
单碱基编辑到大尺度DNA精准操纵
6 揭示人类细胞DNA复制起始新机制
DNA复制起始的精准调控是维持人类基因组稳定、抑制遗传疾病和癌症发生的关键生命过程之一。6个MCM基因编码的MCM2-7蛋白的双六聚体(DH)在成千上万个复制原点的组装是解开双链DNA和启动复制的必经过程。香港大学翟元梁、香港科技大学党尚宇、戴碧瓘等解析了人类MCM-DH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人类MCM-DH组装及初始DNA解旋以促进复制起始的新机制,也为开发以DNA复制为靶标的抗癌药物提供了重要基础。
人体MCM2-7双六聚体冷冻电镜结构及DNA复制起始调控步骤
7 “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
伽马射线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剧烈的天体爆炸现象,万亿电子伏特(TeV)以上辐射观测对揭示其爆炸过程、辐射机制和探索新物理前沿都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0月9日史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爆发信号飞越24亿光年的时空抵达地球。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领导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简称“拉索”,英文LHAASO)国际合作组凭借拉索前所未有的高灵敏度和大视场优势,在国际上首次完整记录了伽马射线暴万亿电子伏特以上高能光子爆发的全过程,由此确定此伽马射线暴的极端相对论喷流具有迄今已知最小的张角,揭开了此伽马射线暴成为史上最亮的秘密。
拉索观测到的伽马暴GRB 221009A高能光子爆发的全过程
8 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
目前超导量子比特的错误率离实用化还相差十多个数量级,需要进行量子纠错以构建错误率更低的逻辑量子线路。如何使编码保护的逻辑量子比特的寿命超过体系中最佳物理量子比特,超越盈亏平衡点,是衡量量子纠错是否有效的关键判据。南方科技大学俞大鹏、徐源,福州大学郑仕标,清华大学孙麓岩等展示了一种基于超导电路量子电动力学架构的量子纠错方法。该研究展示了量子纠错的优越性,表明了硬件高效的离散变量编码在容错量子计算中的潜力。
量子纠错过程
9 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
光是生命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之一,可调节一系列重要生理与病理过程。公共卫生研究表明,人造光是代谢紊乱的高危因素,例如夜间光污染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风险。然而,光对血糖代谢调节的生物学机制不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等揭示了光调控生物(小鼠和人)血糖代谢的神经机制。该研究发现全新的“眼-脑-外周脂肪轴”介导光对血糖代谢产热的调节机制,为防治光污染导致的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潜在的干预靶点。
“眼-脑-棕色脂肪轴”介导光调节血糖代谢神经机制
10 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
锂硫电池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和较低的成本,然而受限于传统原位表征工具的时空分辨率及锂硫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环境敏感性等因素,在原子/纳米尺度上对锂硫电池界面反应的理解尚不深入。厦门大学廖洪钢、孙世刚和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等开发高时空分辨电化学原位液相透射电镜技术,耦合真实电解液环境和外加电场,实现对锂硫电池界面反应原子尺度动态实时观测和研究。该研究揭示了电化学界面反应存在第三种“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机制,加深了对多硫化物演变及其对电池表界面反应动力学影响的认识,为下一代锂硫电池设计提供指导。
电化学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锂硫电池界面反应
来源:中国科学院、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