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单原子催化: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 张涛院士、李亚栋院士获物质科学奖

8月16日,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正式揭晓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北京大学教授邓宏魁获得“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开创了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改变细胞命运和状态方面的杰出工作;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获得“物质科学奖”,以表彰他们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浙江大学教授孙斌勇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以表彰他在李群表示论上作出的杰出贡献。

开发高效催化剂和相应可行的合成方法是化学及化工学科最重要的研究目标之一。2011年,张涛院士领衔的一项研究成果合成了以单原子铂为活性催化位点的固相催化剂,并展示了该催化剂优越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并将此类催化剂所促成的催化功能命名为“单原子催化”。这项里程碑式的原创性研究触发了单原子催化的爆发式发展,使其迅速成长为活跃的新兴催化研究领域。

李亚栋院士和合作者们系统性地开发了可设计、可控且具有普适性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方法。这些方法可提供形貌和络合环境确定的单原子催化剂,促成了具有高载量中心金属和均一微观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大规模合成,为此类催化剂应用于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这些方法被用于具有各种功能的催化剂合成,从而推动了单原子催化在化工、材料、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发展,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张涛院士和李亚栋院士的上述开创性工作,为认知异相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开启了一道门,也为在原子精度上调控固相催化剂提供了有效途径。他们所引领的单原子催化研究已成为异相催化最前沿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已促使氯乙烯、乙酸、丙醇等大宗化学品实现绿色环保又高效节能的工业化生产,从而显示了单原子催化助力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张涛院士

张涛,1963年生,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负责研制的新型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我石油化工等领域,三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主要从事无毒推进剂催化分解技术、生物质催化转化、单原子催化和纳米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所率领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纤维素一步法催化转化制乙二醇的新反应(Angew.Chem.Int.Edit.,2008,47,8510–8513);

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Single-Atom Catalysis)”的概念(Nature Chemistry,2011,3,634 - 641);近期有关单原子催化的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会化学工程新闻(C&EN)评选为2016年度化学化工领域“十大科研成果(Top Research)”。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四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两百余件。

李亚栋院士

李亚栋,1964年生,199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合成化学研究,目前致力于挑战金属团簇、单原子催化剂以期实现非贵金属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探索实现催化新反应,解决催化剂均相催化异项化实验室与工业化技术难题。在国际学术期刊包括Science, Nature(及其子刊),JACS, Angew Chem,PRL, Adv Mater., Nano Letters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他引超40000次(H-index 超100)。


来源:中国化工报、清华大学官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