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制造业中,有一个“没有技术天花板的行业”——化工试剂行业,这是一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这个被称为“工业味精”的行业,要做得好,不仅对时间、温度、压力、设备、反应过程等有严格的要求,还需要技术人员达到“高精特尖”的水平。
在汕头金平区,就“隐藏”着这么一家在化学试剂行业内缔造了多个行业第一、连续领跑国内行业多年的化学试剂厂家——西陇科学。这家主营化学试剂的研发、生产、销售,并从事化工原料、原料药、食品添加剂、生物及医疗服务的企业,多年来,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到国内最强的化学试剂专业制造商和供应商,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的首选供应商,拥有终端客户1万多家的化工企业,甚至生产出来能够比肩世界公认的“工匠精神”代表性国家德国,获得以“工匠精神”著称的国家日本认可的化工试剂产品。
·历史·
从小化工厂到全国 首家上市化工企业
在汕头市金平区金平工业园,许多汕头乃至全国知名的制造类企业坐落于此。从汕头市区潮汕路一路向北,在汕头峡山汽车站对面,就能看见西陇科学厂区。“西陇”既是国内化工试剂行业内大名鼎鼎的化工龙头企业的简称,也是汕头金平区一个小村庄的名字。西陇科学的一切起源,就要从汕头市金平区这个名为西陇的小村庄说起。
西陇科学始创于1983年,是由当时家住汕头市金平区西陇村的黄伟波(黄伟鹏的哥哥)三兄弟一起创立。据西陇科学创始人之一、现任西陇科学董事长黄伟鹏介绍,创立之初,“只是家门口的一个普通化工厂”。之所以选择投身于化工这个行业,则是因为“一是在化工厂里做过事,比较熟悉;二是因为当时觉得这个行业是一个附加值较高,而且不会过时的行业”。
历史证明,三兄弟当时的眼光是正确的,但西陇科学的发展却并未顺风顺水。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当时,地方化小化工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谓是“闭门造车”。“在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客户那里了解到,当时的国内一年有4次‘化学试剂与玻璃仪器订货会’,我们压根就不知道,也没有受到邀请。我就想方设法地进这个‘订货会’会场里面,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都有哪些人需要我们的产品,大家同行业的都在干什么。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西陇科学才算与国家化工行业‘接轨’。”黄伟鹏告诉记者。
在确定热销产品和销售目标后,西陇科学改变营销模式,将福建、江西、广西和广东等地市场纳入到自己的“营销版图”,并将这块版图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一个拥有大量稳定客户群的营销网络。“发展最快的时期,当属1984年到1988年这几年,我们的销售额完成了飞跃式增长,从年销售额几十万一下子飙升到年销售额几千万。”黄伟鹏说:“可以说是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但我们也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我们将目光转向了技术研发这一块,之后我们陆续建立了两座研发大楼和一座质检大楼,而且我们也‘挖’到了很多人才,你比如说原化工部化学试剂定点生产厂厂长、化学试剂研究所所长,都是我们花心思请过来的专业人才。”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西陇科学,已经成为了拥有着10多家分公司、40家办事处和覆盖全国及亚太的营销网络,年销售额超25亿的一个“化工帝国”。不仅如此,西陇科学还在汕头、佛山、湖北、四川四个地方分别建立了四个化工基地——湖北杜克化学主要生产色谱试剂,正在与天津大学合作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佛山基地主要生产超净高纯试剂与PCB用化学试剂,汕头基地主要生产小品种的实验室产品服务于华南市场,四川基地主要服务于中西部市场。
“2011年6月,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从那时起,我们西陇科学已经迅速步上了规范化、国际化、持续发展的快车道。”黄伟鹏说。
·产品·
符合国际标准还不够,要做最强
“化工这个行业,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想吃到最大的蛋糕,就要有最强的技术。”黄伟鹏不止一次地向记者提起,专业技术在化工行业里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行业内,对技术无止境的追求是最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东西。在黄伟鹏的眼里,西陇科学能从作坊式的村办小厂,到如今年销售额超25亿元的上市公司,所凭借的就是对技术性和专业性近乎严苛的要求。
“就拿感光材料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富士胶片公司曾和汕头感光摄影材料厂合作,那时候的日本人,宁愿多花10倍价钱进口,也不愿意用中国的感光材料。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柯达胶卷厂和汕头公元厂(汕头一家以生产胶卷为主营的公司)合作时,我们西陇科学的感光材料就被美国人部分采用。为什么,因为我们当时的感光材料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黄伟鹏说:“感光材料的历史,我跟无数人说过,我们就是争一口气,潜心研发,把技术做出来,让别人看看。”
而在现在,常常被黄伟鹏挂在嘴边的得意事又多了一件。“在化工领域内,提起技术厉害的公司,公认的是德国默克。我们在有一项产品上,跟默克是重合的,但德国人的厉害之处在于,你知道他的产品牛,但你不知道他究竟牛在什么地方。”黄伟鹏向记者介绍,西陇科学在湖北所建湖北杜克化学生产基地主要产品色谱试剂的某个产品就是这个跟德国默克公司重合的产品。国内标准中,这种色谱试剂产品在200纳米处的吸光度为0.04—0.05,国际常规在0.03左右,以西陇科学的技术做出的产品,已经达到可以实现国际标准的程度。“我们当时把吸光度为0.03的产品卖给客户,还是比较自信的。但是客户就是向我们反映,我们产的色谱试剂用起来,比之德国默克的总差那么一点,差什么,客户也不知道”。
客户的意见引起了黄伟鹏的注意,“我们当时就把默克产的色谱试剂买回来,自己分析,到了最后才发现,原来虽然国际标准是0.03,但是默克的产品精度值稳定在0.02以下。不要小看这0.01的差距,像这种吸光度的产品,提高0.01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黄伟鹏向记者解释,为了提高这0.01的吸光度,西陇科学湖北基地的技术人员与天津大学合作,将样品做了出来。
由于化学物质会受诸多因素影响状态,经常性地发生理论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技术人员为了解决问题,经常“扎根”在实验平台上,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试验,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结果的产品。“不下于600次的实验,才做出样品。在实验室中做出东西,我们称之为小试,就是东西出来了,但是化学试剂有不稳定性,我们还要经过中试,然后在车间里成流水线生产一批大试。大试成功后的产品才能真正地投入生产和使用。”黄伟鹏说,只为了提高这0.01的吸光度,西陇科学的技术部就用了三年的时间。
“如今,我们的同类产品已经达到能够比肩德国默克产品的质量,客户用了也觉得差的那一点感觉找到了。而且,我们的生产成本比默克的生产成本要低,现在国内这类产品的市场已经完全被我们占领,我们正准备向国际市场发起冲击。”黄伟鹏说。
·延伸·
严抓质量把控 实现柔性化生产
任何一款高品质、具有“工匠精神”的产品,都与其严格的质量把控息息相关。黄伟鹏告诉记者,西陇科学对质量把控上的要求尤为严格。
“就拿上面那个吸光度0.02的色谱试剂产品来说,生产这样一款产品,我们至少需要4至5个关键控制点。你比如说原料,我们买回来后要加工成工业级的,然后用独特的工艺除杂技术之后再使用,此外还要注意工艺稳定性、温度、流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质量把控。当然这是要求比较高的产品的质量把控,要求低一点的产品也要3至4个关键控制点来进行质量把控。”黄伟鹏说,西陇科学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实现对每个环节的严格把控。
据黄伟鹏介绍,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某些产品对于精度的需求到了比较苛刻的程度,或者一些需要连续生产的产品,对生产的稳定性提出了要求。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把控,而不得不抛去人为的因素进行生产,即生产中不需要进行人工操作。“对于一些机器设备,我们西陇科学的技术人员进行改造,甚至对设备进行特殊设计,通过这种生产自动化的方式,来达到我们对产品严格把控的目的。我们现在有很多产品已经实现自动化生产,未来还有更多产品将实现自动化生产,这也是化工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黄伟鹏告诉记者,很多通过这种质量把控出来的产品,都受到了国际认可,“我们的很多产品,都颇受日本客户的欢迎。”
除了对质量严格把控之外,柔性化生产也是西陇科学将“工匠精神”进行延伸的一个方面。
“就拿碘酸钾这个食品添加剂来说,一般碘酸钾添加在食盐里面,就是所谓的碘盐。根据各个地方人群对碘的不同需求,我们为各个地方提供的碘酸钾制剂是不同的。还有专用于铁离子的除杂剂,我们也会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来提供不同等级的除杂剂。简而言之,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能根据客户要求给他什么。”黄伟鹏说,为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要,西陇科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产品开发和提高产品的工艺技术水平,使企业产品品种、质量不断发展和提高。据悉,目前西陇科学可以生产的化学试剂达到2000多品种、3000多规格,其中包括高端产品生化试剂、生物试剂和电子化学试剂,而且质量超过了一些进口材料。许多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如巴斯夫、宝洁、麦德美、壳牌、三九医药、西安杨森、中石化、广东核电、华能、大唐等都是西陇科学的客户。
■对话
“工匠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南方日报:您是怎么理解“工匠精神”的?
黄伟鹏:我觉得对产品而言,只有秉承“工匠精神”,做到极致,才能让客户满意;对于企业而言,“工匠精神”的传承延续,不仅能够让企业持续经营,而且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南方日报:您觉得“工匠精神”是如何在西陇科学中得到体现的?
黄伟鹏:去年,国内许多企业的发展基本呈下降趋势,但西陇科学在这种大环境下“突围”,不减反增,这与西陇科学坚持“工匠精神”,对技术性和专业性近乎严苛的要求有关。我觉得“工匠精神”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创业期我们利用“工匠精神”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慢慢得到认可,慢慢进入这个行业;资本积累期我们利用“工匠精神”实现个性化定制,为不同的客户打造不同的产品,满足各种客户“苛刻”的需求,逐渐地做到了这个行业的领先水平。举一个例子,国家对于某个产品的标准提出要求需要达到95%,但我们坚持“要比重点好”,所以我们的科研团队经过不断地测试、研发,达到了“6个9”的品质(也即99.9999%),这种水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是十分顶尖的。
南方日报:您觉得怎么才能在企业中打造“工匠精神”?
黄伟鹏:我们中国人不少,但中国企业太“精明”。中国企业不断地想要追赶国外的企业,但很多企业只追求短期的利益,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把关。企业家的眼光、胸怀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只有在每个产品、每个环节都追求专注、严格、极致,才能真正提升产品的质量。我们这个行业没有天花板,你只有“更好”才能让市场认可。(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