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讲堂】今年“315”晚会又曝光了哪些“化学刺客”?
导读:2025年央视“3·15”晚会再次揭露了多个行业乱象,其中不乏与化学密切相关的“隐形杀手”。这些“化学刺客”通过违规添加、虚假标注或工艺缺失,悄然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全国化学试剂信息中心从化学视角解析这些事件背后的风险,助您科学避坑!
1. "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增重背后的健康隐患
曝光问题:部分水产企业为增重牟利,在加工虾仁时超量使用复合磷酸盐保水剂。国家标准规定冷冻虾仁中磷酸盐最大添加量为5g/1000g(千分之五),但涉事企业添加量达30g/1000g(百分之三),浸泡时间长达十余小时,保水率高达20%,导致虾仁解冻后仅剩30%净重,且磷酸盐残留严重超标。
泡药后的虾仁被迅速送入包冰环节,工人称“包冰衣最高可至70%”,即1斤虾仁解冻后仅剩3两。这种操作进一步增加重量,但包装标签仅标注“虾仁”和“水”,未提及保水剂成分。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疾病、钙磷比失衡及心血管问题。检测数据显示,涉事企业产品磷酸含量超标51.4%至145%。
化学视角:保水剂,主要原料是三聚磷酸钠以及其他磷酸盐。三聚磷酸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Na5P3O10,是一种无定形水溶性线状聚磷酸盐,常用于食品中,作为水分保持剂、膨松剂、酸度调节剂、稳定剂、凝固剂、抗结剂等使用。保水剂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应用于冷冻水产品的保鲜之外,还常应用于罐头、果冻、熟食产品等等。
避坑指南:选购冷冻冰鲜产品时注意查看配料表,若含“复合磷酸盐”“三聚磷酸钠”且排名靠前,或产品冰衣过厚(超20%),需警惕增重嫌疑。
2.母婴残次品翻新——回收料中的化学残留风险
曝光问题:部分企业将母婴用品的残次品、废料(含纸尿裤、卫生巾)粉碎后,重新制成原材料(如木浆、吸水树脂),从纸尿裤和卫生巾生产厂家购买原本应销毁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垃圾,这些回收料携带细菌和残留化学添加剂,从中挑出形状完整且没有明显污渍和破损的“二等品”,在桌上经过简单敲打恢复蓬松后,或使用荧光增白剂掩盖黄渍,将这些翻新品重新在市场上倒卖,每吨售价高达七八千元。而挑剩无法再利用的部分也不会浪费,被投入机器打碎分离成原材料,再次卖给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企业。
化学视角:荧光增白剂(如联苯乙烯类化合物)是一类通过吸收紫外光并释放蓝色荧光的光学增白剂,其分子结构中的联苯基团与乙烯共轭体系可高效转化不可见紫外光为可见蓝光,与物品基材的黄色调互补,从而显著提升白度与亮度。按照国家标准《GB 15193.3-2003急性毒性试验》规范性附录D“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判定,二苯乙烯基联苯类荧光增白剂(CBS)为无毒,与日常食用的食盐的急性毒性属于同等级别。这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纸张、塑料及洗涤剂中,虽在合规使用下安全性较高,但过量接触可能引发皮肤敏感或环境残留问题。
避坑指南:选择正规品牌,避免购买无明确生产信息或价格异常低廉的母婴产品。优先选择具备国家认证资质、有专业制造经验且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的正规品牌,仔细核查产品包装上的生产厂名、地址、执行标准及认证编号等完整信息。
3.一次性产品生产乱象——灭菌环节缺失不符合卫生标准
曝光问题:一次性内裤凭借方便、卫生,成为市场热销的产品。但记者却曝光多家服饰加工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内裤不光材质严重货不对板,甚至不杀菌。多家生产厂家车间随意散漫生产的现象不在少数,生产好的一次性内裤被随意堆放。为了控制成本,部分产品不按照规定使用环氧乙烷(EO)进行杀菌消毒,但也为客户提供了虚假的“合格证明”。
化学视角:环氧乙烷,又称为氧化乙烯、噁烷,英文简称为EO,是一种具有毒性、易燃、易爆的有机化学品,分子式为C2H4O,它是最简单的环氧化物之一。环氧乙烷能够抑制多种微生物酶的活性,包括磷酸致活酶、肽酶、胆碱化酶和胆碱脂酶。此外,它还能与DNA和RNA发生烷基化反应,从而有效地灭活微生物。EO灭菌拥有诸多优点,包括适用于不耐高温和不耐湿物品的灭菌、出色的灭菌效果、强大的穿透性、对物品损害小、便于储存和运输、以及有效的化学和生物监测手段。
避坑指南:认准标注“EO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标识,合规产品会在包装显眼位置标注具体灭菌方式,而非笼统写“已灭菌”“无菌”等模糊表述;且正规产品标注灭菌批号及灭菌有效期(通常为2-3年)。
化学试剂本是现代工业的“助手”,但滥用却让其沦为健康“刺客”。消费者需提升科学认知,识破虚假宣传的迷雾。让我们共同筑牢化学安全防线,守护消费健康!
声明:本文引用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央视“3·15”晚会及央视财经等权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