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会展信息
    友情链接

【分会场三】聚焦标准物质核心科学问题 赋能标准物质创新升级与产业化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 2025-10-31 08:54:13   试剂信息网
摘要:

2025年10月26日,第十九届全国试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分会场“标准物质技术与应用”顺利召开。分会场由《化学试剂》副主编张庆合研究员召集,报告聚焦农业、食品、生物医药、工业等关键领域,涵盖农业标物应用、甘油三酯表征、食品非法添加物标样研制、低聚糖分析、非靶向检测标物、甲醇杂质标样、临床检验标物互换性、核酸溯源、同位素标记激素制备等主题。会议共同探讨了多领域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推动标物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及国产化发展,呈现了我国标准物质领域全链条技术突破与多场景应用成果。


  前沿技术纵览  

本分会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张庆合研究员和李秀琴研究员共同主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周剑研究员以《农业领域标准物质研究及应用进展》为题,梳理研发脉络与成果。报告介绍了农科院农业标准物质创新团队组成,并聚焦技术突破:阐述有机合成、生物培养等制备技术进展,详解质量平衡法、数字PCR法等定值技术优化。同时,展示了乳铁蛋白、乳粉中DHA等典型标品成果,说明其在农业生产、疫病监测等领域应用,为农业检测标准化提供支撑。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李秀琴研究员以《甘油三酯精细结构质谱表征与标准物质研制》为题,剖析技术难点与突破。报告指出,甘油三酯结构受脂肪酸种类、双键特性及连接位置影响,多样性与相似性给标物研制带来挑战。李秀琴研究员团队用电子激发解离质谱精准表征TAG结构,以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技术攻克分离定值难题,最终研制出高纯TAG标准物质,填补国内外空白。


湖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江丰高工以《功能虚假食品中新型非法添加物标准样品研制案》为题分享方案。报告以苯丙代卡巴地那非纯度标准样品研制为实例,针对新型非法添加物“隐匿性强、识别难”痛点,介绍精准识别技术,拆解标品研制流程、定值方法与量值溯源体系。他还探讨标品在检测开发、执法监管中的应用,为打击食品非法添加、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周霞副研究员以《低聚糖精准结构表征与标准物质研制》为题,系统阐述了低聚糖在食品保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然而,低聚糖分析面临精准结构表征难、测量结果可比性差等挑战。本报告聚焦低聚糖结构表征与标准物质研制,以低聚果糖、瑞鲍迪苷A等为例,重点阐述异构体分离与表征技术、纯度定值技术,为低聚糖产业精准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燕副研究员以《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非靶向分析混合溶液标准物质研制》为题分享成果。报告指出,LC-HRMS非靶向分析(NTA)可高通量筛查化合物,已用于环境、食品领域。其团队据此建立多类别化合物同步检测方法,遴选代表性化合物研制混合溶液标准物质,覆盖多污染物类别与化学空间,可助力NTA方法开发、验证与质控,提升数据质量与可比性。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李杰教授级高工以《有证标准物质体系简介及甲醇中杂质分析用标准样品研制》为题分享成果。他指出,我国有证标准物质主要包括国家标准物质、国家标准样品、国家药品标准物质,以及获CNAS认可的17034体系生产的标准物质。该甲醇杂质分析用标准样品,将配套即将实施的《甲醇纯度及其微量有机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工业用甲醇》国家标准,为相关产品准确定量提供溯源保障,助力提升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效率。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刘刚教授级高工以《核酸分子相关的计量溯源研究及应用》为题分享成果。他指出核酸的双重属性:既是生命遗传核心物质,也是疾病诊断等领域关键试剂,其精度影响下游技术可靠性。同时直面计量挑战——参数多、结果可比性不足。报告围绕溯源体系,详解核酸标品全链条研制及临床、科研应用,为生物检测量值统一提供方案。

上海化工研究院许森博士以《稳定同位素13C和氘标记激素的制备及应用评价》为题,梳理全产业链布局。他介绍实现13C原料国产化以打破进口依赖,优化13C标记类固醇激素合成工艺以提升纯度与稳定性,还针对临床质谱建立试剂性能评价体系并推动应用。分享展现该院技术积累,为临床诊断试剂标准化、国产化提供参考。

北京医院张天娇研究员以《临床检验标准物质的互换性研究》为题视频分享成果。她指出,临床检验标物是检验结果准确、可比的核心,其互换性影响量值传递与诊断可靠性。报告阐述互换性在溯源体系中的作用及评估必要性,分析常用评估方法的原理、场景与局限,结合案例探讨影响因素,为检验结果标准化、保障诊疗质量提供参考。

本次分会场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充分展现我国标准物质领域的前沿探索方向与丰硕应用成果。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凝聚跨领域创新合力、加速技术转化,推动标准物质技术创新对接产业需求、推进国产化发展,彰显全链条技术突破与多场景应用价值。与会者专注聆听报告,结合自身实践深入思考技术难点,更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分享观点,让思维碰撞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