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基于羧酸基-酚羟基配体Pr配合物的结构、荧光性质以及辅助配体的影响

基于羧酸基-酚羟基配体Pr配合物的结构、荧光性质以及辅助配体的影响


引用本文:罗仕超,彭庆鹏,张洪涛,等基于羧酸基-酚羟基配体Pr配合物的结构、荧光性质以及辅助配体的影响[J].化学试剂, 2024, 46(6)26-32.

DOI:10.13822/j.cnki.hxsj.2024.0041

2024.0041基于羧酸基-酚羟基配体Pr配合物的结构、荧光性质以及 辅助配体的影响.pdf

背景介绍

发光配合物因其荧光发射强度高、寿命长以及在荧光材料、传感、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等优点,其设计与合成已成为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合成发光配合物选用的中心离子主要集中在稀土金属离子上。一些配体能够利用“天线效应”敏化稀土离子,使其荧光效率显著提高。但是,配体的共轭体系、客体分子、配合物的刚度、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等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研究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质以及能量转移问题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文章亮点

1.Na2H2L为配体,合成得到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配合物,其Schläfli符号为{42·84}{46·66·83}{47·63}2

2.利用辅助配体phen将其由三维结构调控成单核结构,配合物1和2显示出Pr3+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分别在638和778 nm、652和781nm,呈橙色荧光,归属于1S01I61D23H4能级跃迁

3.phen分子的引入,增加了Pr3+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强度,归因于phen分子的共轭体系以及与Pr3+的配位相互作用


内容介绍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配合物1的合成

0.035 g0.1 mmolNa2H2L0.044 g0.1 mmolPr(NO3)3·6H2O溶解在15 mL去离子水中,在室温下搅拌2 h。然后,将溶液封装在聚四氟乙烯内衬的高压反应釜(20 mL)中。在120 °C下加热3 d后,缓慢冷却至室温,得到绿色块状晶体。

1.3  配合物2的合成

0.035 g0.1 mmolNa2H2L0.044 g0.1 mmolPr(NO3)3·6H2O0.020 g0.1 mmolphen溶解在15 mL去离子水中,在室温下搅拌2 h。然后,将溶液封装在聚四氟乙烯内衬的高压反应釜(20 mL)中。在120 °C下加热3 d后,缓慢冷却至室温,得到绿色块状晶体。

1.4  测定配合物晶体结构

配合物12的晶体数据和结构精修数据均列于表1

2  结果与讨论

2.1  配合物1晶体结构

2.2  配合物2晶体结构

2.3  热重分析

配合物12的热重曲线如图4所示。

2.4  荧光性质

配合物12的荧光发射光谱如图5a所示。在350 nm的激发波长下,其分别在638 778 nm652 781 nm的荧光发射峰为Pr3+的特征荧光发射峰,颜色落在色度图的橙色区域内(图5b),可归因于Pr3+1S01I61D23H4能级跃迁[21]

3  结论

Na2H2L为配体,利用水热法与Pr3+反应得到两个配合物。配合物1中,H2L2-作为四齿桥连配体,利用两个羧酸基分别桥连相邻的两个Pr3+,形成一个二维层状结构。L4-作为六齿桥连配体,利用2个羧酸基和酚羟基桥连二维层中相邻的3Pr3+,将其拓展成一个三维网络结构,Schläfli符号为{42·84}{46·66·83}{47·63}2。配合物2中,HL3-配体利用一个羧酸基与Pr3+单齿配位,phen分子作为封端配体与Pr3+螯合配位,占据了其两个配位点,将结构过渡到单核结构。配合物12显示出Pr3+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分别在638 778 nm652 781 nm,呈橙色荧光,归属于1S01I61D23H4能级跃迁。phen分子的引入,增加了Pr3+的特征荧光发射峰强度,主峰红移了14 nm,可归因于phen分子的共轭体系以及与Pr3+的配位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