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电子化学品检测专题】气态分子污染物(AMCs)中酸性污染物和金属污染物分析技术进展


背景介绍

气态分子污染物(AMCs)近年来在半导体行业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包含的酸性污染物和金属污染物更是极为重要,这两种污染物在几个μg/m3的浓度下即可对半导体材料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洁净室对于AMCs的控制最为严格,半导体制造加工过程是洁净室内污染物研究最重要的部分。酸性污染物会对晶圆造成腐蚀,同时会和碱性污染物反应生成盐纳米颗粒,影响曝光质量与良率;金属污染物易与硅片表面发生化学吸附或掺杂,导致器件漏电、电流上升、电性能不稳定等问题

文章亮点

1. 结合半导体行业制造发展,探究酸性污染物、金属污染物的来源,研究不同污染物的对半导体制造的影响机制;

2. 整理多种酸性污染物、金属污染物的前处理技术,对不同前处理技术进行分类;

3. 整理酸性污染物、金属污染物μg/m3级别检测技术,为酸性污染物、金属污染物的离线检测提供主流方法;

4.随着半导体行业发展,提出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治理气态分子污染物的手段。


内容介绍

1  污染物的来源及影响机制

洁净实验室的AMCs来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室内和室外。其中室内部分包括:工艺生产、设施材料、人员、设施交叉污染;室外部分为室外空气环境。AMCs来源示意图如图1所示。

洁净室内工艺生产常为半导体制造加工过程。半导体制造是高度精密且复杂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材料储备、晶体生长、晶圆制造和芯片封装[11],如图2所示。


2  采样及前处理技术

2.1  冲击瓶吸收法

如图3所示,可通过冲击瓶吸收法吸收空气中挥发性酸性污染物(如 HFCH₃COOHHCOOH)。Song[23]通过将 FOUP 内的空气通过装有去离子水(DIW)的气泡瓶,使污染物溶解在水中形成离子,随后通过离子色谱(IC)分析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2.2  吸附管采样

吸附管采样法是一种利用吸附材料吸收气体中待测物质的方法,常用于空气中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样品采集[26]

2.3  液相萃取法

液相萃取法是将样品浸泡在特定溶剂中,使样品表面或者样品中的金属杂质溶解到溶剂中的方法。

3   分析技术进展

3.1 酸性污染物分析技术

目前酸性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以离子色谱(IC)技术为主,近年来国内外也开发了化学发光法、紫外荧光法、光腔衰荡法(CRDS)、离子迁移谱法(IMS)以及高灵敏度间接测定酸性污染物的软X射线气-粒转化检测法。

3.2 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技术

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与质谱(ICP-OES/ICP-MS)为主,同时也有一些探索性的测试方法,包括全反射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电化学测量法。

4   结论


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发展,气态分子污染物(AMCs)的控制成为影响芯片良率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本文系统梳理了AMCs中酸性污染物(MA)和金属污染物(MM)的来源、影响机制、采样手段以及分析技术进展。

4.1 已报道的工作中,对酸性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中,离子色谱(IC)依旧是主流方法,结合冲击瓶吸收或液相萃取,可实现无机酸和有机酸μg/ m3级的检测。

4.2 化学发光法和紫外荧光法是可实现气体中部分酸性污染物μg/ m3级检测,但存在局限性,无法同时检测多种酸性污染物。

4.3  在金属污染物的检测中,ICP-MS凭借ng/kg级检出限是金属分析的最常用手段,尤其适用于有机试剂、超纯水与硅片表面金属污染物分析。

4.4 腔衰荡法(CRDS)和软X射线气-粒转化法能够实现μg/m3级检测,但由于仪器的成本及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尚未普及。




通讯作者介绍

许竞早

个人简介

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机化工分析技术开发和标准化工作。2024年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负责/参与7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制修订,发表科技论文8篇。

主要研究方向

有机化工分析技术开发

近五年代表作

1.GB/T 14571.4-2022工业用乙二醇试验方法4部分:紫外透光率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第一起草人

2. ASTM E2193-23  单乙二醇紫外线透射率的标准试验方法(第一起草人

团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