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23.36%,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的38.35%。小型企业设立科研机构的更是微乎其微。以1992年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为标志,我国产学研结合进入政府推动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技术进步的需求不断增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工作也不断走向深入,产学研合作初步呈现以市场为导向,并向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的局面。安徽时联特种溶剂股份有限公司在产学研工作方面的清醒认识和初步实践给我们以启示。
安徽时联特种溶剂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精细化工产品及高纯特种溶剂生产厂家,拥有两个系列8套完整的化工生产装置。安徽时联秉承“科技发展、无限追求”的理念,本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现资源最有效利用,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专有技术从事精细化工产品及高纯特种溶剂的研究、开发与生产。近三年来公司发展迅猛,不断研发新产品,高纯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实现了年出口创汇近千万美元,经济效益翻番。
公司自主研发的的“多级反应-精馏法生产HPLC乙腈的方法”,于2007年通过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鉴定,并取得鉴定证书;该技术与安徽时联研发的“一种回收石化炼油汽油碱渣中高浓度石油酚的方法”共两项自主创新技术已申报发明专利,并于2009年5月27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2009年11月27日进入实质审查程序。2009年公司也陆续自主研发出高纯HPLC醇类、酮类、醚类、烷烃类、酯类产品的提纯生产技术,并相继组织中试生产。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基于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创新,创新过程只能在企业内完成。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企业的自主创新更多地是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研究资源进行创新。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了“练内功”之外,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作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安徽时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高纯及HPLC级系列溶剂产品,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与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北京牛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皖西南质检中心等一批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使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以显著增强。
由于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担风险,从而缩短研发周期,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一条捷径,因此, 从企业的封闭创新到产学研合作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普遍趋势。2009年6月,公司为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为实现高纯特种溶剂系列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目标,提高项目单位在高纯试剂方面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用了浙江大学的专利技术—“高纯精馏的一般模型控制系统和方法”,签订了为期五年的独占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安徽时联拥有自己独特的8项发明专利和独占技术专利,使公司在处理酚类污染物和高纯试剂的制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中1000吨/年乙腈装置在亚洲产能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二。
安徽时联一贯注重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提升公司的装备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并逐步完善“多层次、开放式”的产学研体系,促进科研开发速度和产品结构调整,从而确保产品的不断创新,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与北京牛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签定联合申请协议,申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持计划重点项目—“重要科研用核心试剂中间体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的课题,并承担了该课题“十一五”规划后两年有机和无机高纯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安徽时联作为“重要科研用核心试剂中间体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课题组的成员,承担了该课题“十一五”规划后两年有机和无机高纯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且拥有HPLC乙腈等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并相继研发出甲醇、乙醇、异丙醇、氯仿等高纯试剂,掌握高纯特种系列溶剂的生产技术,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HPLC级以及无水溶剂和生物试剂级系列溶剂产业化生产的企业。
与广东工业大学签定项目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