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国际生化大会沪上探讨生命之复杂精妙

                       

   8月2~7日,一场世界生命科学界的“奥林匹克”——第21届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学术大会暨第12届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学术大会(简称国际生化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体育竞技不同,这里交汇碰撞的,是人类对于生命本质探索的最新进展。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生物分子,使生活更美好”,这次会议不仅迎来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干细胞“魔术师”山中伸弥、微小RNA研究权威维克托.安布罗斯等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家,也纷纷登上了大会的讲坛。黄浦江畔,3000多名国内外生命科学家,热烈探讨着大自然向我们所展现的、前所未知的生命之复杂、精妙。

  两位诺奖获得者,来自瑞士苏黎世联合技术学院教授库尔特·维特里希和来自以色列工学院教授阿伦·切哈诺沃在开幕式上做大会演讲。维特里希因改进核磁共振技术,用其测定蛋白质大分子的空间结构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维特里希的演讲风趣轻松,他在演讲开始回忆了自己从1983年起数次到访中国的经历。维特里希从1954年开始用x射线测定蛋白质结构。1987年,他开始改进核磁共振技术测定蛋白质结构,该方法测定的是溶液状态下的蛋白质结构,更接近蛋白的自然存在状态,快速准确,依此建立蛋白质家族的数据库,预测未知蛋白质的结构,有助于疾病研究和药物筛选,目前其相关研究在疯牛病和SARS领域展开。

  切哈诺沃介绍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系统,2004年,他因此项发现与其他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切哈诺沃之前,人们认为蛋白质在细胞中的降解过程并无差异,其实这个过程并不简单。降解过程的减缓和加速与人体的疾病息息相关。切哈诺沃成功揭示了细胞内泛素控制的蛋白质降解机理,对于研究肿瘤、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疾病发生机理和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

  据悉,另外两位诺奖得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西德尼·奥尔特曼和供职于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防治基金会的法国科学家吕克·蒙塔尼,还将在大会后期做精彩演讲。

  国际生化大会肇始于1949年,每三年举办一次,迄今已举办20届,亚洲地区仅有印度和日本举办过该会。

rcs 2009.08.20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1-18 14: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