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掀起跨国投资热
2009年11月3日,瑞士诺华制药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备忘录,拟在未来5年内投资10亿美元,在上海建立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针对中国的高发疾病从事新药的基础研发。此前,该公司已投入2.5亿美元在苏州常熟建设新型全球技术中心。
20天后,德国默克集团处方药业务部默克雪兰诺总裁埃玛·萨克尼宣布,计划今后4年内投入15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北京建立一个全球研发中心,以加强其全球研发能力。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是该公司继在瑞士、德国和美国之后建立的第四个全球研发中心,研究领域包括生物标记物、药物基因学、生物分析等;同时开展肿瘤、神经变性疾病、自身免疫和炎性疾病以及生殖、内分泌等新药的开发,完成从实验室到临床研究、上市报批等全过程。
埃玛·萨克尼认为,目前中国对保健医疗的需求日益上升,而“中国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日益完善的政策环境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郑重承诺,强大的研发人才队伍及患者的临床需求,都使其决定投资建立中国研发中心”。
他引用有关市场调研机构的预测称,到2011年,中国制药市场容量将超过3100亿元人民币,会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药品市场。
2009年全年,几乎平均每个月就有一家跨国医药企业宣布在华增资,其频繁程度可见一斑。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这些全球性的跨国医药集团“扎堆”中国主要受益于新医改的驱动,新医改8500亿元的蛋糕是跨国医药集团“眼馋”中国市场的动力,为此跨国集团不惜转变已有策略,推出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来“曲线进入”中国市场。
截至目前,仅在上海一地,外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已达80多家,占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总数的38%,位列全球500强企业的12家世界知名制药企业中,已有9家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很多企业都在减少自身投资,但是这似乎不适用面临新医改重大机遇的中国医药(27.51,-1.05,-3.68%)市场。新医改为跨国医药集团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它产生的巨大需求促使跨国医药集团加大“扎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未来势必会掀起一股投资热潮。而它们进入中国也对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有好处。
调整自身政策以适应新医改
中国的医药行业在经历了2006年的低谷、2007年的逆市反弹之后,从2008年开始,终于迎来了曙光。2008年,中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7583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利润总额749亿元,同比增长24%,发展迅猛。
从2009年开始,在新医改方案的带动下,中国医药产业更是加大马力高速发展,2009年上半年,中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其中6月份增长13.9%,新医改8500亿元的巨额资金投入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需求,这些需求也引来跨国医药集团的注视。
新医改方案给中国医药行业提供了一次大规模扩张的机遇,尤其是基本药物制度的确定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扩大了医疗服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这似乎对一直注重高端市场的国外跨国药企没有任何影响,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新医改实际上为国外跨国药企带来一次机遇,而且这个机遇对他们来说求之不得。新医改提出之后不久,一些跨国医药集团就纷纷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想分新医改的一杯羹,8500亿元的市场投入使得跨国药企迫切进入中国市场。
郭凡礼认为,即使在现阶段跨国药企的利益难以彰显,它们依然乐此不疲,因为从长远来看,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它们可能会放弃能为它们获得高额利润的专利药而转战利润低的非专利药市场,它们也可能拓展它们以前看不上眼的二线、三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市场,它们现在的低头可以让未来获得更多。
其实,不管是转战非专利药、拓展农村市场还是加紧步伐进入中国市场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都是跨国药企调整自身政策以适应新医改的一种表现,它们通过调整这些策略,希望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以进入到新医改中来。总的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