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我国973首席科学家施一公、饶毅,撰文说中国科研经费分配靠关系,并在美国《科学》杂志刊登。近日,科技部就此作出回应: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我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与事实不符。发言人称,发言人的论据是“各环节符合国际通常方法”,项目在规划、立项、评审和验收等各个环节,按照国际通常办法,都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域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项目全过程的评审和监督管理。“向科技部反映问题渠道畅通”,对任何违反科学道德、科研诚信、违规违纪的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有举必查,查实必究,绝不姑息。
对于科研经费分配还是拉关系?众多学者在博客发表热议。
王辉:科技体制与科技人员是怎样的关系?
当人们怀疑科技管理体制有问题的时候,与科技人员是否有关?我认为科技体制好坏尽管与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有关,但科技体制本身与科技人员无关,人们批评体制存在问题不是批评科研人员存在问题,所以批评科技体制的结果并不是对科技人员的奋斗不公。万部长列举了我们在科技方面已经取得的光辉成就,以此来证明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是健康的。但我们是否应该问一下,如果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更完善的话,我们目前每年如此大的科技投入是否应该取得更大的产出?如果其它方面不好计算,那么我们在国际期刊上每发表一篇论文国家投入多少钱?是否比美国科学家发一篇文章花费的钱要多的多?可以参考周耀旗老师博客的文章:用科学方法来分析科技部是成功还是失败。
科研允许失败,那总不能以此为借口来搪塞我们在科研经费上的分配不公所导致的产出低下吧,“汉芯”这类的事件总不属于科研失败吧,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检讨一下,这样的造假行为,为什么能通过科技部组织有关院士参加的专家组的验收?还有多少个类似的事情没有被发现?“汉芯”事件以后,科技部在863和973这类重大课题的结题验收方面,做了哪些改进以堵塞一些漏洞?既然大家都指出存在的问题,科技部就应该认真接受大家的意见,研究解决的方案才是,不要和当初中国足协一样总是狡辩,因为盖子总有揭开的时候。
王涛:科技部的委屈和困惑(自白篇)
想一想我们科技部,建国六十年来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响应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兼顾大局,策心策力,为中国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说是做出了汗马功劳!建国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跑的,有几样是科技产品,不都是自然产物么?就是在我们科技部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科学技术才开拓了新局面。看看水里游的吃的不再是自然食料而是含高科技的食料,长得是又好又快。再看看地上跑的,大车加小车,都是高科技,虽然交通阻塞几乎天天发生,但那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天上不仅有了我们的大飞机,更有了飞往太空的火箭和卫星,哪一个不包含了我们科技部的心血?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科技部的决策是正确的,是从大局出发的。中国的哪个科学家我们没有支助过?中国的哪项发明我们没有过问过?中国的哪项科技事业我们没有参与过?前前后后,人人事事,科技部可以说是任劳任怨。我们请过功么?我们抱过屈么?没有我们科技部,就没有我们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更没有灿烂的明天!
一些科学家,不能只是看到国外科技政策的优点,而看不到缺点,不能只是看到国内科技政策的缺点,而看不到有点。我们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决策制度是符合当前的中国发展现状的,是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希望中国的科学家好好务本,努力争取做出更多的世界第一流的贡献。(节选)
黄秀清:施一公、饶毅两位教授把好事搞砸了
朱猛进老师对科技部回应施一公、饶毅《科学》社论进行了解读,有一定道理。从科技部的官员下面这段话可以解读出新的东西:
(近年来,973计划在农业、信息、材料、能源、人口与健康、资源环境、综合交叉和科学前沿等领域,解决了一批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例如:超导材料科学,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太赫兹重要辐射源及探测,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培育活体小鼠、化学复合驱采油、高强度钢等一批世界瞩目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