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膜技术进行海水淡化,可以得到清冽的饮用水。
中化新网讯 预计到2050年,我国缺水总量将达4000亿立方米,因缺水而导致的工业总产值损失大约2000亿元,农业总产值损失大约1500亿元。化工行业开发的膜技术将有望扮演重要角色,在缓解水资源短缺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膜技术可以将苦涩的海水变成清冽的饮用水。海水淡化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是实现水资源开源增量的一个很好手段。从成本角度分析,海水淡化已经实现4~5元/吨的综合生产成本,价格渐趋合理。
据统计,目前全球海水淡化厂有1.5万座,日产水6520万吨,近1.4亿人依赖淡化水生存,其中膜法海水淡化工程约占60%。未来20年,国际海水淡化市场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作为膜法海水淡化的关键,我国的反渗透膜年产量已达300万平方米。
目前,我国有3亿人喝不到达标水,而2012年将实施的饮用水新标准在大部分地方都难以达到。膜法水处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有望成为下一代自来水生产的替代技术。我国开发的超滤膜组件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成功应用于台湾高雄饮用水深度净化工程和上海世博会的直饮水系统;以膜技术为基础的集成技术可以将生活污水高效回用,水循环的吨水成本已降到3元以下。
(yjq2012-2-9)
膜行业: 战略地位日趋显著
来源:中国化工报 时间:2012-02-09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膜工业在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和高度重视节能环保的大好形势下,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取得了蓬勃发展。膜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在这一年实现了生产规模扩大,销售额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2011年行业的表现,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尤金德总结说。据初步统计,2011年膜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23家制作膜元件的企业累计实现收入26.03亿元,比上年增长40.34%;总销售收入48.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37%。
分离膜是一个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其在节能环保、工业和市政水处理、各种气液体分离等领域战略地位的逐渐凸显,发展势头正劲。以典型企业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已完成超千项污水资源化工程、百余项安全饮水和湿地工程,所承担的污水资源化项目总规模已超过300万吨/天,每年可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超过10亿吨,2011年净利润预计增长90%~100%。
现在,膜的发展离不开水、水的安全离不开膜已成为一种共识。2011年10月,由水利部发起,中国膜工业协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共同主办了2011中国水博览会暨中国国际膜与水处理技术及装备展览会。膜展与水展首次联袂,标志着膜技术发展进入国家水资源战略层面,将推动先进的膜技术应用于水处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膜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中唱起主角。《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鼓励海水淡化,加快海水淡化的自主化和规模化发展。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十二五”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我国海水淡化产能有望从2011年的66万吨/天提升到2015年的200万吨/天以上。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中国膜工业协会又新成立了海水与苦咸水淡化膜分会。
在实践中,膜法海水淡化工程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2011年10月10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的国内最大膜法海水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