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京1月12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在11日的德国期刊《应用化学国际版》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拥有大量超细微孔洞,而且像棉花软糖一样柔软又富有弹性的新材料,可用于液体或气体的高速分离,如回收泄漏的原油等。
京都大学副教授中西和树率领的研究小组使用硅醇盐、表面活性剂和乙酸水溶液等常用工业原料,将它们混合成溶液,然后在80摄氏度的条件下放置3至4小时,溶液中的分子就连接在一起并凝固,形成了新材料。
新材料被命名为“棉花软糖凝胶”。它是一种多孔物质,呈白色,拥有大量直径20至30微米的孔洞,能耐零下130摄氏度的低温到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
棉花软糖凝胶的表面排斥水分,但是孔洞能够吸附油脂,仅需数秒至数十秒就可以分离水和油。像挤海绵一样挤压这种凝胶,就能回收其吸附的油脂,凝胶能够反复使用。
中西和树指出,这种新材料拥有在宽泛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性质,有望开辟出全新的用途,如可用于浓缩化学物质等。 《科技日报》2012-01-14(二版)(yjq2013-1-21)
科学家发现胰岛素作用的分子机制 胰岛素注射疗法或可被新药替代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网 2013-01-11
新华社堪培拉1月10日电(记者王小舒)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人体内胰岛素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这意味着,医药行业将有望研制出更有效和更方便的糖尿病药物,以替代每日注射胰岛素的现有疗法。
胰岛素控制葡萄糖在体内的水平,在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不能产生胰岛素,从而导致高血糖,需要每天注射补充胰岛素,而Ⅱ型糖尿病患者细胞不能对胰岛素作出适当反应。
利亚墨尔本沃尔特·伊丽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与来自美国、英国和捷克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了这项研究,他们揭示了胰岛素分子如何与人体细胞的蛋白质结合,这是医学研究者近20年来一直试图破解的问题。
研究小组发现,胰岛素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大蛋白质,胰岛素与这种蛋白质分子结合,对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糖分作为能源非常必要。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迈克·劳伦斯说,他们首次获得了胰岛素及其受体相结合的三维图像。
这项研究完善了对胰岛素作用机制的认识,也有助于未来设计新药物。理解胰岛素与其受体蛋白如何互相作用对开发新药物具有奠基性意义。
澳大利亚大约有100万糖尿病患者,每年的新增患者则有10万人。这一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每日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是个福音。《科技日报》(2013-01-11 二版)(yjq2013-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