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一:并购交易影响有限
尽管在排行榜上的排名情况相比上年有一些变化,但是整体上看比较平稳。今年上榜的50家企业中,有48家是去年进入排行榜的企业。
两家去年入围、今年“下榜”的企业中,有一家是迈图集团,原因是《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统计时已将迈图集团分成两家独立的公司,即迈图专用化学品公司和迈图性能材料公司。作为独立的公司,这两家新成立的公司的销售收入均达不到“榜上提名”的要求。另一家下榜的公司是日本昭和电工公司,“下榜”的主要原因是其销售收入没有达到上榜的要求。
全球化工相关研究报告
通常,业务并购是导致排行榜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今年的排行榜上,并购对排名的影响很有限。
令人关注的并购交易只有两笔,分别是德国工业气体巨头林德公司由于收购了医用气体公司Lincare,排名从去年的第23位升至今年的第18位;比利时苏威公司由于剥离了旗下聚氯乙烯业务,导致排名从去年的第22位降至今年的第26位。
投资银行Natrium资本公司总经理AlasdairNisbet表示,当前化企对通过并购交易扩大公司经营规模的兴趣不大。这些企业当前专注于发展自身已拥有的业务或出售自身不再想要的业务。
PPG工业公司斥资23亿美元收购Comex的交易,就是为了扩大其在拉美的核心涂料业务。英力士公司收购了巴斯夫Styrolution公司的股权并与苏威公司成为聚氯乙烯业务领域的合作伙伴,这些举动将帮助英力士发展基础塑料业务,并促使巴斯夫和苏威公司更专注于专用化学品业务领域。
大型公司的并购行为,往往导致新加入的企业与“母体”企业的现有业务“难以对接”,难以产生协同效应,更不会得到投资者认同。近来,全球化工行业的并购交易也反映出这一趋势。
热点二:日企受日元贬值影响
今年进入50强榜单的共有8家日本化工企业,去年上榜的昭和电工没有进入今年的排行榜。
如果用日元来统计化企的经营状况,2013年昭和电工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3.3%。但是,由于2013年日元对美元贬值幅度达22%,导致该公司无法进入以美元为衡量单位的排行榜。
在上榜的8家日本化企中,7家日本化企的销售收入增速均为两位数。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今年的排行榜上,只有三井化学的排名上升,其他7家日本化企的排名均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日元的“疲软”对日本化企的业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8家上榜企业中,日本三菱化学实现化工业务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4.8%,达266.85亿美元;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21.1%,达5.07亿美元。三井化学实现化工业务销售收入增长11.5%,达189.16亿美元;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597.1%,达到3.06亿美元。住友化学实现化工业务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6.3%,达181.16亿美元;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36.9%,达6.88亿美元。东丽工业公司实现化工业务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7.9%,达166.65亿美元;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2.5%,达11.52亿美元。信越化学化工业务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3.7%,达119.45亿美元;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0.7%,达17.81亿美元。旭化成实现化工业务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5.3%,达111.99亿美元;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07.1%,达6.32亿美元。东曹公司实现化工业务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5.5%,达79.13亿美元;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69.9%,达4.26亿美元;DIC实现化工业务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5.5%,达76.06亿美元。
连续两年上榜的日本企业的排名顺序全部发生了变化。三菱化学从第10位降至第11位,三井化学从第19位升至第17位,住友化学从第15位降至第19位,东丽工业公司从第20位降至第22位,信越化学从第28位降至第29位,旭化成从第29位降至第32位,东曹公司从第41位降至第43位,DIC从第40位降至第45位。
热点三:巴斯夫连续九年居榜首
巴斯夫以“绝对优势”占据排行榜第一的“宝座”,这是该企业连续第9年独占鳌头。
排行榜的数据显示,2013年巴斯夫化工销售收入达786亿美元,尽管比上年下降4.6%,仍比排行榜第二名的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收入多178亿美元。巴斯夫的化工销售收入占50强化工销售收入的8%。
分析人士表示,巴斯夫独占鳌头的日子仍将保持较长时间,因为全球其他大型化工公司都没有拥有足够多的并购交易,难以取代巴斯夫的“魁首地位”。对巴斯夫来说,由于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一体化”,因此进行业务剥离的可能性不大。
本文分享地址: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811/110342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