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追思“稀土之父”徐光宪: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徐光宪 CFP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光宪因病医治无效,28日上午10时18分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被誉为“稀土之父”的徐光宪也是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辞世在教育界、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徐光宪1920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祖籍浙江上虞,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美国Phi Lamda 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和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科学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对祖国抱有一片赤子情怀的他毅然放弃在哥大任教的机会,克服美国为华人科学家设置的重重困难,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

归国后,徐光宪一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指导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高等学校化学系毕业的学生几乎都熟悉他编著的《物质结构》。这本站在国际化学前沿的教材自1959年出版以来,已修订再版印刷了20余万册,还荣获了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教书育人的同时,徐光宪在科学研究上也走出了传奇的一生。因为祖国的需要,他连续四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最初的科研方向是量子化学,回国后开始转向研究配位化学,1960年,为适应国家原子能工业发展的需求,他将核燃料萃取化学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为打造北大技术物理系这一“核科学家的摇篮”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72年,为扭转我国稀土工业的落后状况,他的研究方向转向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成了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和同事们一起创造了稀土世界的“中国传奇”,特别是他建立的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引导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改变了世界稀土产业和市场格局,被国际稀土界惊呼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1978年,基础科学受到重视,他又重新开始最初选定的量子化学方向的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著书立说,不亦乐乎。

徐光宪有一句名言:“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这句话也被写进北京大学发布的讣告中,在悲痛中鼓励着科学人继续前行。据悉,为沉痛悼念徐光宪,北大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A区104多功能厅设立灵堂,自4月30日至5月5日接受吊唁,徐光宪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5月6日8时30分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本报北京4月28日电 本报记者 王庆环)

“好人”徐光宪:一生科研只为国

■本报记者 王珊 甘晓

初夏时节,北京大学红楼前的老槐树已经郁郁葱葱,未名湖湖面上已经被细细碎碎的柳絮洒满。只是,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再也不见了那位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喜欢读金庸、喜欢下围棋的老人。

4月28日上午,被公认为中国“稀土之父”的中科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徐光宪去世。“先生是一个好人”,想了一宿,中科院院士严纯华等人终于想到了一句话来概括徐光宪的一生。“先生一生从来没有说过别人的坏话,生气了也就最多不说话。”

听闻徐光宪去世的消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金林培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62年。“当时,我还在苏州大学读大三,学习物质结构课程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了徐光宪的名字。”

在他的记忆里,徐光宪虽然是大家,但非常平易近人。金林培注意到一个细节,“徐先生称呼他的学生黄春辉、黎乐民都叫‘黄老师’‘黎老师’,给我打电话也说找‘金老师’”。

稀土之父

徐光宪更多的“好”是在科研上。他科研事业的巅峰,与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分离镨钕,刚从北大技术物理系回到化学系的徐光宪成为这个任务的领军人物。

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稀土元素一共有17种,包括Sc(钪)、Y(钇)和15种镧系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尤其是15种镧系元素,犹如15个孪生兄弟一样,化学性质几乎一致,要将它们一 一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的分离又是难中之难。

多番思量后,他决定放弃国际上流行的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以特有的学术敏感性选择萃取法来完成分离。由于采用了独特的“推拉体系”,使本身难以分离的镨钕具有高达4的分离系数,远远超过了国际同行的结果。

徐光宪不满足于这些,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他设计出一种新的回流串级萃取工艺。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你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原来那种耗时长、产量低、分离系数低、无法连续生产的工艺被彻底抛弃了。

也正是因为这一贡献,徐光宪被人们尊称为“稀土之父”。

“跟徐先生讨论,你能感受到他在学术中的睿智、前瞻以及深邃的眼光,他能从尚不能完全掌握规律的数据和曲线中一下子抓住要害。”严纯华说。

直到前几年,徐光宪还在密切关注着稀土行业的发展。他联合师昌绪等14位院士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放射性污染,并多次深入白云鄂博矿调查研究。

道德文章

作为徐光宪的研究生,在与徐光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黎乐民认为:“老师是‘道德文章’。”在黎乐民眼里,老师为人道德高尚,做学问融会贯通,做科研执着追求,“是我一生的榜样”。

2009年,在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相机镜头前,徐光宪被他的院士学生黎乐民、黄春辉紧紧簇拥在中间,于是,一张温馨而又极为少见的瞬间就这样定格在中国科研人才培养的历史中。加上中科院院士高松,师徒一门四院士,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多见。对此,黎乐民说:“老师非常重视提携年轻人才,经常创造条件,让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同行看。”

严纯华当时听徐光宪的一堂课就是高等无机化学。厚厚的一本英文原著放在讲桌上,让台下的他心里发憷。“先生居然能将那本书讲得深入浅出。”严纯华到现在都很清楚地记得徐光宪在薄膜纸上写的课件,一笔一画力透纸背,“他的字非常有架子,很大气”。

徐光宪一生改变了四次研究方向,从量子化学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而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出于当时国家发展的需求。

在跟严纯华聊天的时候,徐光宪曾说过:“也许一辈子在一个方向上作研究,获得学术成就会更大,但是多发一些文章不如对国家在产业或者技术上的推动有用。”

永为师表

严纯华说,徐光宪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做人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体会越深。“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没有真正学会像徐先生那样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1993年,73岁高龄的徐光宪和多名科学家一起,到美国参加稀土国际会议。金林培也是其中一员。“住宿的宾馆一个房间46美元,大家都说徐先生自己住一间,可徐先生坚持要和大家住一起,节省一个房间。”

在徐光宪家中的书柜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文件夹,而每一个文件夹都有一个编码,对应着一个学生。严纯华也有自己的文件夹。

“我们修改过的论文,相关的交流资料,先生都会放在单独的文件夹中。”严纯华说,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文件夹的时候,这些资料都存放在茯苓夹饼的盒子里,每个人对应着一个。“先生中间搬了好多次家,但这些东西却一直在他的书架上。”

打开徐光宪的文稿草稿,会看到有“abc”字母的标注。“先生很早就会使用电脑,但是前鼻音后鼻音分不太清楚,就用字母代替,有时还会打电话过来问我们一个字应该怎么拼。“90多岁时,他的每一张PPT都是自己一点点敲进去的。尽管形式和字体不是很‘炫’。”严纯华说。

“直到2013年下半年,老师还经常在网上看新闻、查资料,经常发E-mail和我们探讨科技政策方面的问题,也希望我们经常给他讲讲社会上的新鲜事。”黎乐民说。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1-18 14: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