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些大师从事不同的学术领域,但每位均为科学研究事业倾注了一生心血。或许他们淡泊豁达一生,但可谓桃李满天下。他门丰硕的科研成果,他门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将持续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清明时节追思,仅以此缅怀、悼念那些逝去的学者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陆婉珍同志,因病于2015 年11 月17日 2 时在北京逝世,享年 92 岁。
她曾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所从事的课题大都属于石油分析。她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培养他们学会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使分析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她要求他们要熟悉各个相关的学科,如石油化学、炼油工艺、数据统计、精密仪器等。她所领导的分析中心,每年为各方面提供10万以上数据,但却很少得到高级别的奖励,对此她常以淡泊豁达的态度处之,她常劝一些焦躁的年轻人说:“科学成绩是常年的累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辉煌。”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化工学院资深院士刘有成教授于1月31日9时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96岁。
作为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刘有成毕生为国,堪为典范。回顾他经历丰富的一生,不仅可以看出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可以发现他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我国第一代离子色谱研发参与专家蒋仁依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3月15日逝世,享年76岁。
1983年6月30日,我国第一台国产离子色谱仪诞生。30年来一批致力于离子色谱研究的专家们为了心中的梦想倾注了毕生心血,即使已经退休多年,还始终心系国产离子色谱的发展。曾在仪器信息网采访时,蒋仁依还对从事离子色谱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表达了殷切的期望,他说,“中国离子色谱研究‘风景这边独好’,希望年轻人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外,他还说勤能补拙,并且叮嘱大家一定要多做实验,痴心地做实验。
2016 年 8 月 24 日,美国生物化学家、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 (Roger Tsien) 博士于俄勒冈州去世,享年 64 岁。
他生前说过:“我当然和中国有很多联系,我的所有 DNA 来自那里。我们家是一个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混合体。在中国我还有很多亲戚,包括我们钱氏家族的一些科学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和血缘背景,我也不例外,所以我不会忘记中国。”
曾荣获“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的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2016年10月14日因病逝世。
梁逸曾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和化学信息学、代谢组学、中药化学和中药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的化学计量学和化学信息学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梁教授不仅是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专家,身为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的他时刻不忘为广大师生引进先进的学术资源。积极筹办学术报告会、学术讨论会,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他谈到:“研究生阶段应该广泛接触化学各个先进的研究领域,只有了解了世界先进的研究,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就是学术交流会的精华。”
惊悉梁教授逝世,近红外届人士笔起追忆、沉痛悼念惊悉梁逸曾先生逝世,全国近红外光谱学界同仁万分悲痛、纷纷笔起追忆。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游效曾因病于2016年11月19日17时16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游效曾院士就像源自井冈山麓的一滴清清的泉水,流过赣都大地,流进大江大洋。他为祖国的科教事业默默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如今,游效曾院士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先生的生命之火枯萎了,但先生治学和科研的精神,对故土的深厚情谊,将永远感召着我们。他丰硕的科研成果,他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将持续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仅仅这个三月,三名业内的教授、学者离世而去:中国质谱界前辈梁曦云教授、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会主席刘芸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张正行教授。
2016年8月17日,解放军306医院告别室门口排起了长队。阴沉的天空下,不少人手执黄菊,哭红了双眼。他们悼念的,是一位39岁英年早逝而让公众扼腕叹息的杰出青年女科学家——赵永芳。
赵永芳一直用追求卓越的标准自我要求,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科研工作者,她对科学的热忱和事业心责任感难以言表。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何智,因腹壁转移腺癌疾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9月24日凌晨1点4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35岁。
何智的研究方向是有机合成,其中涉及元素有机化学、自由基化学、过渡金属催化、技术化学等前沿领域,近6年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化学期刊发表6篇代表性论文。
r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