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化学化工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学科是重要的基础科学,虽然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化学学科,但是拥有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的化学学科无论在科研设备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是我国化学科研团队中的佼佼者。


今天,编者就跟大家盘点一下我国各高校化学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篇幅有限,研究所附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暂不在本文进行盘点),主要介绍一下它们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以使大家对我国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分布与研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学识有限,遗漏、错误在所难免,还望读者指正。


首先附上一张2014年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包含了国内大部分化学重点实验室。大家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下面重点盘点一下高校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4年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实验室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优秀类实验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

教育部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良好类实验室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省科技厅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教育部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

教育部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

教育部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

教育部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大学

教育部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

教育部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教育部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

中国科学院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教育部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教育部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

教育部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

教育部

整改实验室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名称: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简介:  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1990年起向国内外开放,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1994年被国家教委评估为A级实验室,1995年在国家联合评估中被评为A级实验室;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分别被评为良好类实验室。实验室于2004年荣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2名,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现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为游效曾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高松院士,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陈小明院士和郭子建教授。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左景林教授。


研究方向


名称: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南京大学

简介: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8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2014年又新通过答辩1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青年千人计划”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名,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名。今后,除继续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外,将更着力扩大博士后研究队伍,充实实验室的研究力量。


58名固定人员中教授28名、副教授18名、讲师4名、实验技术人员8名(其中高级工程师与高级实验师5人)。人员知识结构合理。科研人员中有46名博士,占总科研人员数的92%;有38名留学或海外工作归国人员,具有较高专业和业务水平。科研骨干年龄35-50岁,40岁以下研究骨干占30%,正处于年富力强阶段。人员与专业结构比上一评估期有很大改善,特别是教授和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明显增加。


研究方向:



名称: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厦门大学

简介: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于1986年通过论证,1987年获准建设,1990年建成验收,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秉承长期凝聚形成“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的科研文化,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开放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建室以来五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1994、1999、2004、2009和2014年)中均获评优秀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1994年)和二十周年(2004年)总结表彰会上均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荣膺“金牛奖”。


田昭武院士、万惠霖院士、田中群院士和谢兆雄教授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蔡启瑞院士、张乾二院士和万惠霖院士先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王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孙世刚院士。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7人,其中研究人员55人,技术与管理人员12人。实验室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方向


名称: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吉林大学

简介: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于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10年通过验收并正式成立。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段雪教授,副主任为中科院院士任咏华教授和杨柏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孙俊奇教授。


现有固定人员77人,其中研究人员62人,技术人员10人,管理人员4人,其他1人。研究队伍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含1名双聘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含1名青年长江),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



名称: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吉林大学

简介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于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前身为1993年成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院士徐如人教授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冯守华院士,霍启升教授历任实验室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李广社教授。中科院院士张洪杰研究员为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重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水热与溶剂热合成化学、新型微孔晶体及微孔晶体单晶、低维磷酸盐材料、固体强关联材料、无机主-客体组装以及新型催化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效显著。实验室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2001年实验室研究团队被评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04年实验室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集体金牛奖。


研究方向:



名称: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简介: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9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筹建而成,1995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在2009年和201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10人)、研究生800余人,年研究经费7000余万元。


研究方向:



名称: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简介:实验室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1999年12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 “江苏省化学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2002年10月重组为 “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2004年11月纳入江苏省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序列;2005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省部共建材料化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10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拥有一批材料微结构表征与宏观性能测试等仪器设备,在“材料结构与传递现象、材料制备的化学工程方法、材料的化学工程应用”三个研究方向上逐步显示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形成了以3位院士为带头人,以青年博士生导师和海外归国博士为主体,年轻博士为骨干的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名称: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兰州大学

简介: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4人(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其中45岁以下人员37人)。包括十多名年轻教授的“有机化学创新研究群体”正在成为本实验室的学术骨干。历届实验室主任刘有成院士、刘中立教授、涂永强院士、翟宏斌教授,现任实验室主任王为教授,刘有成院士、张礼和院士曾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丁奎岭研究员。


 

研究方向:


名称: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简介: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前身为2000年8月成立的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6月27日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1月4日正式通过验收。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3名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科院院士周其凤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由何静教授担任。


研究方向



名称: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湖南大学

简介: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o/Biosensing and Chemometrics,Hunan University)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于2001年7月正式下文批准依托湖南大学边建设边开放,2002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的建设项目验收, 2004年3月、2009年3月、2014年8月已三次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评估。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为谭蔚泓教授。


多年来,实验室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现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科研优势互补、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科研团队。现有固定人员62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名(“青年千人” 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杰青B 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21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名。实验室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及湖南省创新研究团队各1个。


研究方向:

 


名称: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复旦大学

简介:实验室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实验室目前有中科院院士3名,长江特聘教授9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名、千人计划1名、青年千人5名。科研实力雄厚,先后作为首席单位承担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重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省部委重点课题、企业横向协作等一大批项目,任务饱满;出版多部教材专著,在国外、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众多学术论文,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或大会报告;荣获多项国家级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成功地举办多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实验室通过实施开放课题和高级访问学者计划以来,吸引了一批境内外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促进了学术与人才的广泛交流,客座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实验室已成为我国高分子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国家和上海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明教授。现任实验室主任是长江特聘教授丁建东。


研究方向:


名称: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南开大学

简介: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聂荣臻元帅和我国著名化学家杨石先教授的亲切关怀下,由著名有机化学家陈茹玉院士和农药化学家李正名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建。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博士生导师28人。实验室学术委员由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的18位著名专家组成。


研究方向:



名称: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简介: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杨光华教授任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世雄教授任首届实验室主任。目前,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由13位著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曹湘洪院士,实验室主任为高金森教授。目前全室固定人员60余人,教授比例60%左右。在重质油化学、重质油转化利用催化剂、重质油转化利用工艺与工程等方向逐渐建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实验室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对外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通过对外开展合作交流,加强现有人员的培养和深造。目前拥有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培养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4人。


研究方向:



名称: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属单位:四川大学

简介: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1991年在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科基础上组建,是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建设的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和确定的七个试点实验室之一。1995年4月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2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1997年、2003年和2008年通过国家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实验室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奠基人之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5人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教授。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在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方面有鲜明特色,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现已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科研和教学基地之一。


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实验室,还有北京大学的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但是编者没有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官网)、四所高校联合的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也欢迎广大读者在评论区补充。来源:化学加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1-18 14: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