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
从四方面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
朱建民表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新材料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化与应用程度存在着许多重大短板和严重不足,“十四五”期间,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努力攻克一批补短板技术。 二是紧跟国际前沿,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密切关注国际科技前沿,在更多关键技术上努力实现自主研发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原创核心技术。大力发展聚砜、聚苯砜、聚醚醚酮、液晶聚合物等高性能工程塑料,电子特气、电子级湿化学品、光刻胶、电子纸等高端电子化学品,加强石墨烯材料和3D打印材料的研发应用。 三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培育和组建一批国家级和行业级创新中心。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听取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意见,出台更加细化、更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技术资料、商业秘密、对外合作等法律法规,增强企业守法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
设立化工新材料中试孵化平台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张永明表示,将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儿设立的严格规定用于化工中试环节有些欠妥。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将中试放大过程也纳入到正常的化工生产领域,要求中试也要办理相关的环评和安评手续也是不合理的。这使得现在的化工新材料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受阻,严重阻碍了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发展,会导致我国新材料向中高端发展的宏伟战略缺失关键中试环节,小试成果无法转化,企业的小试研究也失去了动力。 张永明建议,化工新材料企业设立中试孵化平台解决,目前该领域科技研发存在的难题。化工新材料企业可以提出建立自己的中试平台的申请,由市一级环保和安监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后再审批通过。根据不同的中试平台要求,明确平台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划定平台的环保和安全保证范围。获批后的企业中试平台,在有关部门监督指导、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小试成果的的中试放大实验,尽快把小试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敏代表:
实行材料先行战略,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实力
袁志敏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环保材料的应用创新。当前,我国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仍存在短板。要为新材料产业化提供更多支持,发展壮大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新材料企业,切实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支撑能力。 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实行“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的材料先行战略,支持承接“新基建”项目的龙头企业加大对国内新材料的采购力度,为新材料提供更多应用场景。
住晋全国政协委员:
将山西确立为国家碳基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十四五”,山西将聚焦高端碳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两条路线,一是加快提高碳纤维、石墨烯、超级电容炭等技术成熟度,积极占领特定领域、高端市场,扩展中低端应用领域及民用市场,打造我省新型高端碳材料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二是突破大型高效煤气化和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瓶颈技术,延伸煤液化、煤焦油深加工、苯精制等产业链条,推进碳基合成新材料产业化应用,实现煤炭由燃料向原料、向特种材料转变,打造千亿级碳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住晋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工信部将山西确立为国家碳基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从科技研发、中试技术工艺到产业示范的创新链条,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山西省落地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转型发展的能力,并在科技、人才、财税、金融等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山西碳基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山西实现能源供给结构转型,将山西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将山西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关产业规划中,聚焦高端炭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烯等碳基新材料领域,在山西布局一批国家层面有影响力的重大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示范项目,发挥山西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下大力气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大幅提高新材料保障能力,提升新材料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机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清和:
加大石墨产业研发投入与攻关
周清和表示,我国石墨产业一方面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大量珍贵资源轻易低价流失海外;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尚不能自主研制,需以出口产品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进口回来。 周清和指出,我国石墨产业发展,存在几大主要问题:一是环境保护意识淡漠,污染较为严重;二是石墨市场秩序混乱,诸多珍贵资源低价流失到海外;三是产业结构失衡,石墨产品‘低出高进’严重。” 周清和建议,为推动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应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控制石墨生产总量,加强矿山开采管理,出台扶持政策促进优质石墨资源向技术含量高的企业集中,提升我国在国际石墨市场的话语权;二是建立出口专营制度,加强石墨资源战略性储备,合理限制天然石墨出口;三是加强石墨研发投入和攻关,加大高端科研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及时将高附加值、高技术石墨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设立专项资金,完善扶持政策和配套,支持相关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来源:网络公开渠道,由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