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科技创新注重技术研发到转化商品的全流程,不同的主体关注点不一样,你认为其中的堵点在哪里?
乔旭:我认为中试阶段更加关键,因为很多企业的创新都卡在这个环节。
中试是介于实验室试验和大规模量产之间的重要环节,是承前启后衔接创新成果和产业活动的“中间者。”
《21世纪》:制约中试的问题在哪里?
乔旭:开展中试的障碍主要集中在立项审批难、标准不明确和要素投入少3个方面。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化工中试无需政府审批。但在中国以政府主导为主,规划许可、环评审批、安评审批等要求严、周期长、效率低。这与化工中试项目生产周期短、工艺和装置变更频繁的特性背道而驰,导致一大批有发展前景的化工中试项目立项陷入停摆。
至于标准不明确方面,关于化工中试项目的安全审查标准尚未明确,石化联合会牵头编制的《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导则》尚未出台,政策边界模糊,导致相关部门把握政策尺度不一、往往“以拒代管”。
中试环节作为链接产业端的科研活动,具有硬件资金投入庞大、研发测试周期长、运营管理耗资多、人才费用高等特点。有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科研、中试、产出三阶段资金投入比例大多在1:10:100,我国仅为1:0.7:100。相比而言,我们中试资金投入机制、政策扶持力度、企业研发投入更显不足。
《21世纪》:怎样让中试更好为科技创新的全流程服务?
乔旭:需要改进的很多,关键在于政策突破和制度创新。
建议将化工中试项目纳入科技项目管理,而非生产性项目管理。加大要素支持力度,设立中试基地建设专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弱化事前审批。
在目前的政策下,只能在化工园区内设立中试基地。因此,应该探索中试公共服务平台模式。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创新中试基地运营管理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的管理架构,厘清产权归属和安全环保责任关系。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有偿中试服务。
《21世纪》:国家应急管理部指出,2020年中国危化品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起数都是同比上升的,你怎么看?
乔旭:首先,化工生产有其高危特殊性。如果不能从生产源头和制造过程降低甚至消除风险,本质安全则无法真正实现。
其次,外部管理和事后管控存在局限性,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全链条的监管还有待加强。当前提升化工安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监管和整治,这些方法固然能倒逼企业改革,但主要依赖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外部管理和“灭火式”的事后管控,很难治本。
《21世纪》:为何很多地方会上演“一刀切”?
乔旭:为安全生产,各地也出台相关文件,标准规范一严再严,安全监管一再升级,整治规模不断提升,部分地方甚至关闭了三分之二的化工企业停产整顿。
当前提升化工安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监管和整治,这些方法固然能倒逼企业改革,但主要依赖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外部管理和“灭火式”的事后管控,很难治本。
目前安全问题主要应对策略以企业整顿为主,“一刀切”式的搬迁和关停成为无奈的终极解决方案。如果仅聚焦在“堵”而不是“改”上,不仅会导致风险被搁置和转移,难以治本,也容易形成新的社会矛盾。
《21世纪》:怎样提高化工安全生产?
乔旭:最近国家应急管理部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因此建议通过学科交叉,开展技术创新,切实提升化工本质安全水平,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一是,考虑到世界各国逐步形成了在源头消灭危险的思路,化工本质安全有设计最小化、替代、缓和、简化四原则,因此建议相关部门鼓励按照本质安全四原则开展技术研发,尤其针对最小化原则,研发智能化集成技术与装备,减少装置内的危化品存量和能量密度,确保生产安全风险可控。
二是,各部门协同发力,打造本质安全创新平台,瞄准行业“卡脖子”技术,改造传统化工危险工艺,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
三是,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生产标准,制定和完善以先进技术应用为基础、符合我国化工产业实际且全球领先的化工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体系。按照“高校和机构制定标准、政府推行标准、企业执行标准”的模式,发挥第三方作用,建立包括生产技术、装备、流程、储存运输在内的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制定和执行体系。
对政府来说,要发挥政策、资源和创新项目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加强科技计划、科研基金投入,鼓励针对本质安全的前瞻性引导性研究。

张永明:设立化工新材料中试孵化平台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化学品和新材料是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建设赖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化工厂中有易燃易爆化学原料,化工过程存在危险性,也出现过一些安全事故、甚至是严重的安全事故。
因此,国家安全监管部门出台了严厉的措施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些措施规定所有的新上“产品”项目和改造项目都要进行环境评价和安全评价。全国人大代表、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不过,张永明表示,将这些严格规定用在化工中试环节就欠妥了。因为中试环节所得到的产物是样品,是试验品,不能和正常生产的产品一样对待。
实验室的小试科研成果必须再经过中试放大试验,成功以后才能放在化工厂生产,得到产品,在市场销售,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张永明认为,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将中试放大过程也纳入到正常的化工生产领域,要求中试也要办理相关的环评和安评手续,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中试的依据不是完善科技成果,是小试结果,必须经过中试才能形成真正的科技成果,再经产业化放大形成市场能够接受的产品。由于中试过程是个试验、研究的过程,不是生产过程,处理的样品量也有限,无法提出固定的安评和环评数据,所以要求中试阶段进行安评和环评是不合理的。
这样处理的结果使得现在的化工新材料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受阻,严重阻碍了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发展,会导致我国新材料向中高端发展的宏伟战略缺失关键中试环节,小试成果无法转化,企业的小试研究也失去了动力。
张永明建议,就化工新材料企业设立中试孵化平台解决目前该领域科技研发存在的难题。化工新材料企业可以提出建立自己的中试平台的申请,由市一级环保和安监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后再审批通过。
根据不同的中试平台要求,明确平台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划定平台的环保和安全保证范围。获批后的企业中试平台,在有关部门监督指导、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小试成果的的中试放大实验,尽快把小试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中化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