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浙江海洋大学王路辉教授等:高分散Cu/SiO2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剂研究

高分散Cu/SiO2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剂研究

图片

引用本文刘宁,曹忠,崔莎,等.高分散Cu/SiO2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剂研究[J]. 化学试剂,2023,45(8):40-46.
DOI:10.13822/j.cnki.hxsj.2023.0194

背景介绍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可以将惰性CO2转化为更具反应性的CO,将其通过F-T反应用于生产更具有价值的化学品,从而为CO2的大规模转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Cu基催化剂的低成本性和对产物CO的高选择性被广泛应用于RWGS反应,然而,Cu基催化剂在高温下容易团聚烧结,这容易导致RWGS反应难以高效进行,因此,开发出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Cu基催化剂仍是一个挑战。本文利用尿素辅助浸渍法制备出高分散高活性的CuRWGS催化剂。

本文亮点

图片

1、首次采用尿素辅助浸渍法制备出了高分散Cu/SiO2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剂,并通过多种表征技术研究了添加尿素对催化剂性能与结构的影响。

2、通过与传统浸渍法制备的Cu/SiO2催化剂比较,尿素辅助浸渍法制备的Cu/SiO2-N催化剂金属分散度达到26.5%,长时间高温反应后,Cu粒子保持高度分散,尿素的引入有效提高Cu基催化剂的金属分散度和高温热稳定性,对高温热稳定Cu基催化剂的制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介绍

图片
图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催化剂的制备

采用尿素辅助浸渍法制备了理论Cu负载量为5%Cu/SiO2-N催化剂。一般情况下,在2.8mL去离子水中加入0.38g Cu(NO3)2·3H2O1.0 g尿素,超声处理20min,达到充分溶解混合。然后将上述溶液滴定浸渍在1.90g SiO2中,室温下放置12h。然后将样品放置在干燥箱中,在80℃下干燥8h,干燥完成后将样品放置于马弗炉中,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焙烧4h,得到Cu/SiO2-N催化剂。用相同的方法制备了不含尿素的5% Cu/SiO2催化剂。

图片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表征

2.1.1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BET)测试

通过N2吸附-脱附实验研究了Cu/SiO2Cu/SiO2-N催化剂以及载体SiO2载体的结构特征。如图1a所示,所有样品在相对压力(P/P0)范围为0.7~1.0时均表现出H2型滞后环(IUPAC分类)的型等温曲线,表明样品中存在介孔结构。图1b显示出所有样品的孔径分布在10 nm左右,这意味着SiO2载体的原始介孔结构得到了很好的保持。表1列出了Cu/SiO2Cu/SiO2-N催化剂的比表面积(SBET)。SiO2载体具有最大的表面积(SBET=367.4m2/g)。正如预期的那样,添加CuO后,Cu/SiO2Cu/SiO2-N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均有所降低,这是因为一些CuO物质位于SiO2的孔隙中或孔的入口处。

1 Cu/SiO2Cu/SiO2-N催化剂的结构特征

注:1)通过N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计算;

2)通过Scherrer公式计算出的XRD测量值

3)还原后与反应后催化剂中的Cu的粒径大小。

括号中的数据对应于反应后催化剂的Cu的粒径。

1 a.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b.孔径分布曲线

2.1.2 X射线衍射(XRD)测试
Cu/SiO2Cu/SiO2-N催化剂的XRD图谱如图2所示。图2a表示新鲜催化剂;图2b表示在500℃条件下用50mL/min20% H2/N2混合气还原40min的催化剂。所有样品都在2θ=21.6°处出现无定形SiO2的衍射峰。

a.新鲜催化剂;b.还原后催化剂

2 催化剂的XRD谱图

2.1.3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测试

通过H2-TPR研究Cu/SiO2Cu/SiO2-N催化剂还原性,结果如图3所示。Cu/SiO2催化剂有两个还原峰,第一个还原峰在288℃(α)附近,这是典型的CuO/SiO2的还原峰,对应于小颗粒的CuO的还原。第二个还原峰集中在410℃(β),可归因于大颗粒CuO颗粒还原成Cu0。对于Cu/SiO2-N催化剂只含有一个230 ℃(α)较低温度的还原峰,与Cu/SiO2催化剂相比,α的还原温度向低温移动,对应于高度分散的小颗粒CuO的还原,这与XRD测量结果一致。

新鲜Cu/SiO2Cu/SiO2-N催化剂的H2-TPR图谱

2.1.4 分散度的测定

通过N2O氧化法对Cu的分散度性进行测定。Cu/SiO2Cu/SiO2-N催化剂的分散度分别为7.9%26.5%,见表2。结果表明,尿素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的金属分散度,为RWGS反应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中心,与XRDH2-TPR结果一致。
2 Cu/SiO2Cu/SiO2-N催化剂的金属分散度

2.2 催化剂RWGS测试
2.2.1 不同温度下的催化剂活性测试
5显示了Cu/SiO2Cu/SiO2-N催化剂在400~750℃下的RWGS性能测试。如图5a所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所有催化剂的CO2转化率逐渐升高,因为RWGS反应是吸热反应,高温有利于逆水煤气变换反应正向进行。

a.CO2转化率;b.选择性

5 Cu/SiO2Cu/SiO2-N催化剂

2.2.2 催化剂高温稳定性测试

6显示了CO2转化率与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经过900min的反应过程,Cu/SiO2-N催化剂的CO2转化率从11.7%下降到9.4%,催化剂保持了80.3%的初始活性,失活率为19.7%
图片

6 Cu/SiO2Cu/SiO2-N催化剂高温稳定性测试

图片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尿素辅助浸渍法制备Cu/SiO2-N催化剂用于RWGS反应。结果表明,浸渍制备过程中尿素的引入可以增加催化剂中Cu组分分散性,有效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此外,高温稳定性测试900min后,Cu/SiO2-N催化剂仍保持了80.3%的初始活性,Cu粒子保持高度分散。研究结果表明尿素辅助浸渍法能够有效提高Cu基催化剂的金属分散度和高温热稳定性,对高温热稳定Cu基催化剂的制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1-18 13: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