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促进下,外资在中国的发展从稀奇罕见到万紫千红,为中国创造经济奇迹作出了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卓著贡献。在化工领域,从改革开放之初跨国投资的真空地带,到世界一流化企几乎全部聚齐,中国在世界化工产业的地位愈发凸显。截至目前,跨国化工公司投资中国在地域上已经从沿海地区向内陆渗透,在业务上已经从基础原料向全产业链扩散,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外资委秘书长庞广廉介绍,2016年,我国石化行业全年利用外资达到86亿美元,占全国全年利用外资额的6.8%。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已占到我国石化行业的1/6左右。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数字都几乎为零。当时的石化行业,除了小规模引进日本和东欧的设备和技术以外,总体处于很封闭的状态。
改革开放伊始,为了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向外企敞开大门。一时间,外企在中国一度拥有“超国民待遇”,来华外企逐渐增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加入WTO后的政策鼓励,外企的业务从简单产品销售扩展到技术和设备输出,再扩展到生产本土化和全面本土化,甚至从生产制造中心扩展到创新发展中心。40年来,跨国化企与中国经济在开放和共享中共同升华。
巴斯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1982年,巴斯夫时隔30多年重返中国市场,在经历了多年的销售扩展后,1996年,巴斯夫与中石化、扬子石化对外公布了在南京建设一体化生产基地的计划。9年以后,这座巴斯夫在华最重要的基地全面投入商业运营,为巴斯夫带来丰厚的回报。中国加入WTO后,巴斯夫在中国政策鼓励下,继续向内地扩展。在各合作方的支持下,巴斯夫在重庆长寿经开区独资兴建了世界级40万吨/年MDI装置项目,以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聚氨酯市场需求,同时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2017年,巴斯夫在大中华区实现了73亿欧元的销售额,占巴斯夫集团总销售额的10%以上。目前,大中华区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市场,并已成为该企业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创新研发中心。
同样经历的还有陶氏化学。1979年,陶氏在广州设办公室,重回中国市场。1998年,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并将大中华区总部搬到上海,积极“融入中国”。随着在华业务的发展需要和中西部开放政策的实施,陶氏化学逐渐把根扎向了西部。在乌鲁木齐,陶氏建设了业务中心,成为首家在新疆建立业务中心的跨国公司。如今,陶氏在大中华地区设有6个业务中心及18个生产基地,大中华地区已成为陶氏的第二大市场。
此外还有亚什兰、亨斯迈、科思创、三菱化学控股等,都相继投资扎根中国,谱写了与中国市场相携与共、共进共赢的壮美篇章。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跨国化企投资中国呈加速之势。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中国市场,吸引着韩国LG化学、泰国PTT、沙特基础工业、以色列化工和南非沙索等各国化工大咖前来耕耘掘金。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还引入了领先的理念和模式,引领国内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的重要市场。
目前,跨国公司正在进行本土化转变,加强研发创新能力,将在华业务推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外资研发中心为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推动了全社会的创新转型。当然,全社会的创新转型氛围也为外资研发中心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跨国化企进入中国的过程,也是国内产业政策、投资营商环境及知识产权保护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就在本月初,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2018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除了油气开采、化学矿开采等极少的领域外,中国石化行业已基本向外资全开放,存在了数十年的政策内外有别现象成为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