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与多环芳烃协同导致DNA损伤的研究
庄琢琛,贾帅楠,李劲涛,崔鑫,孙国辉,Pramod Upadhyaya ,赵丽娇*,钟儒刚
(1.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与病毒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4;2. 明尼苏达大学Masonic癌症中心,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 55455)摘要
苯并[a]芘(B[a]P)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均是导致人类癌症的重要因素,前者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致癌物,后者可诱导皮肤和黏膜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进而诱发癌症。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烟草烟气与HPV协同作用可促进口咽鳞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然而关于HPV与多环芳烃(PAHs)的协同致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以及细胞侵袭实验对B[a]P和HPV的协同致癌作用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经B[a]P处理后人宫颈癌HeLa细胞(HPV阳性)和C33A细胞(HPV阴性)表型的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HPLC-ESI-MS/MS)法对B[a]P导致的主要DNA加合物——二氢二醇环氧化物-N2-脱氧鸟苷(BPDE-N2-dG)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浓度为10 ~ 40μmol/L的B[a]P能够显著促进HeLa和C33A细胞的侵袭和克隆形成能力,且呈剂量效应关系;经B[a]P处理后HeLa细胞的侵袭和克隆形成能力均显著高于C33A细胞(p<0.01),并显著高于对照组HeLa细胞(p<0.01)。经浓度为10 μmol/L的B[a]P处理后HeLa细胞及C33A细胞中BPDE-N2-dG水平均最高,分别为(4172±124)fmol/mg DNA和(1255±228)fmol/mg DNA;且各B[a]P处理浓度下的HeLa细胞中BPDE-N2-dG的水平均显著高于C33A细胞(p<0.01),证明了HPV能显著促进B[a]P对DNA的损伤作用,为进一步揭示B[a]P和HPV的协同致癌作用提供了依据。不仅为B[a]P和HPV相关癌症的防治提供了新策略,而且将为癌症病因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引言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致癌物,也是烟草烟气的主要成分,在目前已发现的400多种PAHs中,苯并[a]芘(B[a]P)是一种具有强致癌性的典型PAHs,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I级人类致癌物。研究表明,B[a]P本身并不具有致癌活性,需在进入体内后经混合功能氧化酶P450作用下代谢活化生成终致癌物二氢二醇环氧化物(BPDE),与DNA共价结合,进而诱发癌症。如下图所示,BPDE-N2-dG是B[a]P代谢活化后导致的主要DNA加合物,与B[a]P的致癌作用密切相关,已被应用于B[a]P暴露致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高度组织特异性的无包膜环状DNA病毒,可诱导皮肤和黏膜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大类。目前已证实高危型HPV是诱导宫颈癌和食管癌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高危型HPV16的持续感染与宫颈癌、食管癌和阴茎癌等多种癌症关系密切。
癌症的发生可能与多因素共同作用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烟草烟气与HPV协同作用可促进宫颈癌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Peña等发现转染HPV16 E6和E7的肺上皮细胞暴露于香烟烟气冷凝物后,DNA损伤水平明显升高;香烟烟气能够作用于细胞长调控区激活HPV16 p97启动子,使启动子活化水平呈现剂量依赖性增长。Trushin等利用B[a]P处理转染HPV基因的人角质细胞,发现转染HPV的细胞B[a]P代谢活化水平与未转染的细胞相比明显升高,表明HPV能通过提高宿主细胞中P450表达水平从而促进B[a]P的代谢活化。以上研究表明,B[a]P暴露与HPV感染可能协同诱发癌症。此外,Park等发现细胞暴露于烟草特异亚硝胺N′-亚硝基去甲烟碱(NNN)或4-(N-甲基- N′-亚硝基氨基)-1-(3-吡啶基)-1-丁酮(NNK)后,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导致的恶性转化频率显著增强,从而证实了NNN和NNK与HSV具有协同致癌作用。本研究通过细胞生物学实验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MS/MS)分析对B[a]P和HPV协同作用下宫颈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以及DNA损伤水平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阐明二者之间的协同致癌作用及相关癌症的防治提供依据。
结论
本研究对B[a]P处理后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HPV阳性)和C33A细胞(HPV阴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B[a]P对两种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B[a]P与HPV能够协同促进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说明B[a]P能够与HPV协同促进人宫颈癌细胞的恶化。使用HPLC-ESI-MS/MS方法对暴露于不同浓度B[a]P的HeLa细胞和C33A细胞中的DNA损伤产物BPDE-N2-dG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高专属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功能氧化酶S9能够明显促进B[a]P的代谢活化,使得BPDE-N2-dG的生成量增加;HPV能够明显促进B[a]P代谢活化后对DNA的损伤作用,导致BPDE-N2-dG水平显著升高。
本研究不仅观察到了B[a]P和HPV能够协同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而且从分子水平上确证了二者能够协同导致DNA损伤产物BPDE-N2-dG水平的升高,从而为深入揭示二者的协同致癌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为B[a]P和HPV相关癌症的防治提供新策略,同时为癌症病因学研究提供新方法。
目录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细胞划痕实验
1.2.3 细胞侵袭实验
1.2.4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1.2.5 BPDE-N2-dG标准品的制备
BPDE-N2-dG的合成路线
1.2.6 细胞中BPDE-N2-dG的定量分析
1.2.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细胞划痕实验

不同浓度B[a]P对HeLa和C33A细胞迁移的影响
2.2 细胞侵袭实验


图2 不同浓度B[a]P对HeLa和C33A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400×)
2.3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图3 不同浓度B[a]P对HeLa和C33A细胞平板克隆形成的影响
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B[a]Pon the colony formation of HeLa and C33A cell
2.4 HPLC-ESI-MS/MS法测定细胞中BPDE-N2-dG的含量
2.4.1 定量分析方法学研究

a. 空白样品; b.空白加标样品
图5 空白样品和空白加标样品的SRM离子流图
2.4.2 细胞中BPDE-N2-dG的定量分析


a. 不同浓度B[a]P与1% S9处理; b. 不同浓度B[a]P与10% S9处理
图7 HeLa和C33A细胞经不同浓度B[a]P与1% S9和10% S9处理24 h测得的BPDE-N2-dG含量比较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