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张翼等:中药多糖药理活性最新研究进展

背景介绍



中药是一类多成分、多靶点且治疗效果显著的天然药物。它的来源也很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在临床应用中,大多数草本中药以及部分中药复方中多糖类成分具有较高的含量占比,因此探究中药多糖本身的药理活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中药多糖的主要药理活性,影响中药多糖药理活性的因素以及中药多糖的应用前景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中药的利用率,明确中药多糖的药理作用,加速中药多糖的成果转化。




文章亮点

1.对近5年的中药多糖研究进行了追踪,汇总整理了中药多糖发挥的抗肿瘤、免疫调节、糖脂代谢、肠道菌群、抗氧化及其他药理活性,并对影响中药多糖药理活性的因素进行了剖析

2.通过总结中药多糖的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分析了当前中药多糖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地改进建议,对未来中药多糖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内容介绍


1  中药多糖简述

中药多糖是一种高聚物,其中不同种类的单糖通过糖苷键结合形成复杂的高级结构,其分子量差异巨[2]。在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来源的中药里多糖都普遍存在,并在生命活动中发挥出关键作用,已有研究报道,中药多糖与中药的药性分类密切相[4]

中药多糖有很多种,可根据来源不同划分为植物类,动物类以及菌类多糖[3]。其中,植物类中药多糖有纤维素、淀粉、黏液质、果聚糖、树胶等;微生物类的中药多糖主要是菌类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等[2];动物类的主要包括肝素、甲壳素等[3]

2  中药多糖的主要药理活性

近年来,中药多糖因其较低的毒副作用,多样的药理活性以及广阔的应用领域[7],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是中药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不稳定以及药理活性研究的滞后,导致中药多糖的应用推广困难,因此,本文锚定中药多糖最新的药理活性研究,对其抗肿瘤、免疫调节、血糖代谢、肠道菌群、抗氧化等主要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并汇总整理了目前临床常用的中药多糖制剂(表1)。

2.1  中药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癌症是一种常见的恶性疾病,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在人类死亡原因调查中仅次于心血管类疾病,排在第二[8]。目前针对癌症的主流治疗方案有:手术治疗,放射性及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而中药物多糖因其较低的毒副作用以及独特的生物学活性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过程中。
目前中药多糖发挥抗肿瘤活性的作用机制大致可以分为4类:对癌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发挥抑癌作用。

2.2  中药多糖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免疫系统在抗炎和抗肿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多糖最主要的药理活性就是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参与调控了众多机体生物学过程。

2.3 中药多糖对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

研究发现,中药多糖对糖脂代谢异常相关疾病有良好的干预效果,不会出现明显的并发症。茯苓和灵芝多糖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高脂血症方面的治疗[26,27]

2.4  中药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药多糖的给药方式多为口服给[32],因此中药多糖进入体内首先作用于肠道,吸收后对其他器官组织起作用,由此也反映出肠道是多糖起作用的首要靶点。研究表明,中药多糖主要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从而对各种肠道慢性疾病发挥了突出的疗效。

2.5  抗氧化作用

体内自由基水平过高会产生强烈氧化应激反应而导致细胞损伤、衰老和免疫异常,与多种疾病进程息息相关。自由基在正常水平时,可调节细胞生长,并发挥抗炎作用,不过其过量后也会引发明显的危害,如导致癌症、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相关疾病[38]

3  影响中药多糖药理活性的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影响中药多糖药理活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中药多糖自身的理化性质、相对分子量以及化学结构。

3.1  多糖理化性质

中药多糖自身理化性质对其药理活性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即多糖的溶解性、粘度、流变性、旋光度及电荷密度[48-52]

3.2  多糖的相对分子量

中药多糖药理活性与其自身相对分子量存在密切关系。研究发现高分子多糖降解后,生物活性明显增加[53]。而分子量过低,则无法形成和活性密切相关的聚合结构。此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多糖的种类不同,其生物活性的最佳分子量也存在差异性。

3.3  多糖的化学结构

中药多糖的化学结构也是决定其药理活性的关键因素。中药多糖的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一级结构和高级空间结构。目前,对中药多糖一级结构的构效关系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中药多糖的一级结构主要由单糖组成、糖苷键种类、分支度等因素决定,均对多糖的药理活性产生深远影[55]

4  中药多糖的应用前景及局限性

4.1  中药多糖的应用前景

目前中药多糖的应用与开发主要分为3种,一种是根据多糖的理化性质开发为药物递送载体。中药多糖自身特性与药物递送载体的开发理念具有很高的适配性,首先中药多糖具有较高的亲水性,易形成凝胶[66]可以改善药物的水溶性,因此选择多糖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可显著提高药物溶解性,并且形成的凝胶基团能够包被药物,通过凝胶层扩散到体液中,达到缓释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改进后,就可以长时间持续的发挥药物作用,减少用药频率,更好的满足治疗要求。

4.2  中药多糖研究中的局限性

中药多糖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方面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中药多糖的提取,分离工艺仍需进一步改良优化,在多糖提取分离过程中,其化学结构易被改变,多糖产品的稳定性差,难以大批量制备出性质稳定的功能多糖。为后续中药多糖的研究带来极大困难。(2)中药多糖结构解析及表征困难,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初步确定了多糖的一级结构,而对多糖的高级空间结构知之甚少,研究进展远落后于蛋白质。

5  展望

中药多糖由于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药理活性多样等特点,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药多糖基于自身理化性质开发出多种药物递送载体或辅料以及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而根据中药多糖的药理活性开发出的抗肿瘤、调节免疫、补血生津,保肝护肾等药品也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中药多糖不仅为医药领域提供了新的药用资源,还为保健品行业和功能食品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4.0293中药多糖药理活性最新研究进展.pdf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11-18 14: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