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分子探针设计与功能调控及生物传感体系的构建,应用于蛋白、核酸等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分析检测、分子精准传递和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引用3700余次,H-index为32,包括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no Lett.,Adv. Mater.,ACS Nano,Nano Today,Chem. Sci.和Anal. 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奖项。
背景介绍
脱氧核酶(DNAzyme)的发现丰富了人类对酶的认识,打开了DNA催化的大门。目前已筛选得到了具有多种催化性能的脱氧核酶,如DNA/RNA切割、DNA/RNA连接、卟啉金属化以及DNA磷酸化等。其中,具有RNA切割功能的脱氧核酶由于具有特异性强、可编程性高及易于合成修饰的特性,已在生物传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易受核酸酶降解、胞内传输效率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体内的应用。纳米材料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及生物相容性好,在生物领域展现出了出色的应用前景,RNA切割型脱氧核酶与纳米材料的结合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亮点
1
重点讨论了基于RNA切割型脱氧核酶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荧光传感器在体内和体外检测重要生物分子的最新应用;
2
总结了RNA切割型脱氧核酶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常见功能化策略,并就此类传感器的开发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内容介绍
1
RCD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功能化策略
1.1 共价功能化策略
1.1.1 金-硫键
金-硫键是RCD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的主要功能化策略。
1.1.2 酰胺键
酰胺键也是最通用的RCD的功能化纳米材料策略之一。
1.2 非共价功能化策略
1.2.1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作用
生物素(Biotin)主要提取于含量较高的卵黄和肝组织,其分子中有两个环状结构,为咪唑酮环和噻吩环。
1.2.2 静电作用
作为一种核酸分子,RCD分子带负电。因此,依赖于电荷和疏水性的静电相互作用也被用于功能化。
2
RCD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荧光生物传感应用
2.2 核酸分子

2.3 蛋白质


3
结论与展望
